近日商务部发布公告称,欧盟已终止对中国碳化硅长达16年的反倾销措施。但这个消息,并没有给A股碳化硅上市公司带来多大的股价提振。从目前中国碳化硅的现状来看,中国碳化硅的产能利用率仅为60%,产能过剩十分明显,并且中国的碳化硅生产企业几乎全部产能都集中在低端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方面,本身并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在产能过剩的环境下,行业陷入价格竞争的恶性循环之中。同时,碳化硅生产商们还不得不面对市场需求不确定增加、成本上涨压力等不利因素。可以说,碳化硅的未来发展前景并不明朗,这自然难以提振碳化硅行情。
欧盟终止对中国碳化硅16年反倾销
据报道,商务部9月8日发布公告称,由于未收到有充分证据的复审申请,欧盟于8月26日起终止对中国碳化硅实施的反倾销措施。据悉,欧盟于1994年对中国碳化硅发起反倾销调查,并从1995年开始征收52.6%的反倾销税,后经2000年、2006年两次复审,直至2011年结束,欧盟对中国碳化硅反倾销措施维持了16年。
终止反倾销不改产能过剩现状
碳化硅(SiC)是用石英砂、石油焦(或煤焦)、木屑为原料通过电阻炉高温冶炼而成,目前主要有黑碳化硅和绿碳化硅两个常用的基本品种,都属α-SiC。碳化硅具有强硬度、耐磨削、耐高温、耐腐蚀、高热导率、高化学稳定性以及高电子迁移率等优异性能,广泛应用于磨具磨料、冶金、化工、建材陶瓷、高温承载件、耐磨耐火材料等领域。
目前,中国是最大的碳化硅生产大国。据统计,2010年世界碳化硅块的总产能约为225万吨,比2009年增加了162%,主要是来自中国产能的扩大。中国产能约为175万吨,占世界碳化硅总产能的77.78%,荷兰、西班牙、美国、俄罗斯、委内瑞拉、伊朗、沙特阿拉伯等的总产能约为47万吨。2010年中国碳化硅产量达105万吨左右,同比增长96.3%,约占全球总量的70%。美洲(主要是北美的美国、南美的巴西)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14%,欧盟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约8%。
从目前的统计数据来看,2010年中国碳化硅产能175万吨,并且还有进一步增加产能的趋势,但2010年中国的碳化硅产量仅为105万吨,产能利用率仅为60%。从目前的碳化硅消费结构来看,钢铁冶炼在目前的年产能约7亿吨、年产量约6.2亿吨的情况下,对碳化硅的需求多年来都比较稳定在约7.5万吨,电解铝年产能超2200万吨、年产量约1400万吨的情况下需碳化硅约7万吨,用于陶瓷烧制耐火材料的碳化硅约为4万吨。而太阳能光伏组件的生产耗费碳化硅约35万吨的量,是目前碳化硅最主要的消费领域。其余的磨具磨料、有色金属冶金、化工等行业的总消费量约在30万吨左右,另有22.3万吨出口。
如果单就从国内的消费结构来看,随着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大幅放缓,包括对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包括陶瓷、玻璃等)、化工、耐火材料等主要的消费领域的产品需求或将会有所放缓。作为碳化硅最大消费用户的光伏太阳能组件生产商,则会受到世界各国推进太阳能的力度与进度的影响,尽管从目前世界各国来看,均推出了“雄心勃勃”的太阳能发展计划,但是在全球经济不确定进一步加大的情况下,太阳能发展计划的推进进度如何,或许仍充满变数,而这或将进一步的制约到对碳化硅的需求。
碳化硅的出口由于有配额的限制,出口量或许变化也不会太大。2010年碳化硅出口配额为21.5万吨,最终出口22.3万吨,出口量仅占当年产量的20%左右,而2011年的出口配额预计也基本与2010年持平,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所以,从目前国内外的碳化硅需求前景来看,或许并不能太乐观。而与此同时,碳化硅的产能现在仍有在建、拟建的项目,产能扩张并没有停止。或许今明两年,碳化硅的产能利用率仍将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产能过剩的局面并没有太大的改变。
难以提振碳化硅行情
而且,再从中国碳化硅的出口结构来看,在2010年22.3万吨的碳化硅出口中,北美洲的美国、亚洲的日本仍是中国碳化硅最主要的出口目的地,分别占中国碳化硅出口总量的39.6%和30.71%,出口到欧盟的碳化硅总量不足中国碳化硅出口总量的20%。而在这些中国碳化硅主要的出口市场中,仅欧盟对中国碳化硅征收反倾销税。所以,总体来说,欧盟此次终止对中国长达16年的碳化硅反倾销,在中国碳化硅出口配额的限制下,对中国碳化硅行业的影响并不大。
而且目前,中国的碳化硅生产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几乎全部集中在附加值低的低端初级产品,在中高端碳化硅领域,几乎是空白。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生产厂商众多的国内的碳化硅行业主要依靠价格竞争,形成了相当的内耗,产品价格无法提高,企业的效益也无从谈起。而且作为磨料磨具的替代材料,碳化硅价格上涨过快,则其替代品就会显现其替代效应,对碳化硅需求造成不利影响。
同时,由于碳化硅属于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受到能源短缺的阻碍和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影响,碳化硅冶炼从2010年6月份就开始执行高差别电价政策,碳化硅生产企业的用电成本将会不断的提高,而每提高0.1元的电价,将直接增加碳化硅600—800元/吨的生产成本。碳化硅行业未来仍将会面临成本上涨的压力。
一方面,未来的市场需求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生产企业还将面临生产成本的上涨压力,而由于碳化硅产能过剩的局面并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并且有替代产品的替代竞争压力,企业或许难以有效的通过提高产品售价转移生产成本,未来碳化硅生产企业的利润空间或许会受到一定的压缩。
可以说,碳化硅行业的发展前景目前尚不明朗,自然难以提振碳化硅行情。对于国内的碳化硅生产企业来说,突破中高端碳化硅产品的核心关键技术,实行产品差异化竞争策略仍是企业最主要的选择。而在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强制性安排下,关停污染大、效益低的中小型碳化硅生产企业,提升存留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并挤占空出来的市场份额,也是目前碳化硅生产企业的一个可能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