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历史机遇,潮州陶瓷产业正跨越时空,不断进取,做强做大,着力打造“三个中心”(陶瓷研发中心、制造中心、集散中心)谱写“中国瓷都”新的华丽篇章。
一、区域性、专业化生产格局和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形成
潮州陶瓷产业通过近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全市陶瓷区域性布局已经形成以枫溪为龙头带动其它县区共同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枫溪区陶瓷生产厂家超全市一半,主要生产工艺美术瓷、日用瓷等品种;潮安以生产卫生洁具瓷为主,主要分布在与枫溪接壤的古巷、凤塘镇,目前又向登塘、浮洋等扩展;饶平以生产日用陶瓷为主,主要分布在三饶、新丰、九村等镇,已成为日用陶瓷规模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湘桥以凤新、城西、桥东等为主,以生产工艺美术、日用陶瓷居多。
潮州陶瓷产业集群的产业链不断延伸,拓展。除陶瓷生产企业自身的产品研发、生产,上游产业主要有燃料(石油气)、原料(陶土、瓷泥、釉料、色料)、陶瓷机械设备、窑炉设计、安装、模具(金属配件、卫生浴配件)、耐火材料、花纸等;下游产业主要有包装装璜、物流配送、贸易商户、专业市场、质量检测、出口报关等。国家陶瓷检验检测中心实验室落户潮州,质量技术监督局有专门的陶瓷检测中心,3C认证机构在潮州设有办事处。基本上都能在本地配套完成。
二、科技创新攻关能力增强,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形成
通过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引进和消化国内外先进技术,在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中,已初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为依托,产、学、研联动的技术创新体系。一批企业在生产中形成自己的产品研发机构,部分企业已发展成为国家、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自主研制和开发创新的能力不断提高。
广东省枫溪陶瓷工业研究所先后承担省科技攻关项目和技术创新项目12项,重点开展陶瓷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陶瓷低温快烧工艺技术”、“废瓷回收利用技术”、“卫生洁具坯料节能节水生产技术”等的研究成功和推广应用,对陶瓷行业节能降耗、减排环保、实现清洁生产、促进可持续发展起到良好的作用。2007年获省科技厅批准,成为广东省陶瓷清洁生产技术重点科研基地。2003年陶研所与四通集团等两家企业合作,成立潮州绿环陶瓷资源综合利用有限公司,担当废瓷回收及再利用重任。2006年参加粤港关键领域重点项目——重点产业公共科技创新平台的投标并中标。
由枫溪陶瓷研究所与潮州市科技局、枫溪区管委会、枫溪陶瓷城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的潮州“陶瓷研究院”,计划在三年内建成五个中心(产品设计、技术培训、检测、工艺及装备研发、陶瓷环保技术研发)和三个中试基地(日用陶瓷、工艺陶瓷、卫生洁具),将完成三大方面16个项目的研发推广,使之成为集研发设计、中试熟化、成果推广于一体的公共平台。目前陶瓷研究院已列入潮州市“中国陶瓷创新基地”规划,成为打造“世界瓷都”的重要技术支撑。对创建区域品牌、推动产业集群升级、加速循环经济发展均具重要意义。
与此同时,一批企业在生产营销运作中辟建了自身的研发机构,部分企业如“长城”、“顺祥”、“三元”等成立了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发展成为国家、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自主研发创新的能力不断增强。由潮州陶瓷企业参与制订的4个省级标准,表明了潮州陶瓷产业获得了行业的“话语权”。长城集团还与广州美院合作成立了陶瓷艺术设计中心。
目前,潮州市陶瓷行业技术创新体系框架基本形成,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0多家,技术中介服务和检测机构3家,年科研经费近10亿元,全国有100多家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与我市企业建立了长期技术协作关系,形成较强的技术创新开发能力。年创新品种两万个以上。
三、品牌意识日益提高,名牌效应日臻彰显
潮州市政府《关于实施名牌战略意见》出台之后,陶瓷企业争创名牌名标的意识及氛围日益浓厚,积极性空前高涨,这对提高陶瓷企业知名度与美誉度大有裨益,产生了巨大的轰动效应。目前拥有中国名牌产品的陶瓷企业有“长城”、“伟业”、“顺祥”、“四通”、“松发”五家,拥有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的陶瓷企业有“长城”、“四通”、“潮流”三家,拥有中国陶瓷行业名牌九家。全市陶瓷企业拥有专利产品近1500个,注册商标1000多个,有250多家企业获得国际质量体系认证。部分企业产品直接使用自有商标打入国际市场。至2008年,全市累计已认定省高新技术企业16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合计49家,其中国家火炬计划高新技术企业2家。全市陶瓷企业省级以上名牌名标、“大世界基尼斯之最”以及全国性金奖等,拥有量均在全国名列前茅。
四、基础设施完善、齐备,产业聚集与发展进一步优化
潮州陶瓷工业基础设施完善:一是已探明和未探明的瓷土资源丰富,蕴储量估计在2亿吨以上,生产周期近百年,为潮州陶瓷产业的规模生产和持续发展提供了资源保证。其中以“飞天燕”瓷土矿蕴藏量最多,瓷土材质最良,储存量3219万吨,居全国已勘发探明的各瓷土矿的瓷土资源蕴藏量的第二位,经广东省矿藏储量管理委员会核审。二是潮州的三百门港口,现已开通至上海、广州、香港、韩国的集装箱货运航线,正加紧建设5000吨级多功能货运码头,筹资兴建万吨级深水码头,专用一级公路港口大道已建成通车;三是境内的公路四通八达,通车里程近2000公里。汕汾高速公路横穿过境,广梅汕铁路在境内设2个站场,市区距汕头机场30多公里;四是供电系统与省联网,南网情深,万家灯火。潮州大唐三百门电厂正抓紧分期进行建设,电力供应充盈;五是国际互联网等信息工程已开通,电话实现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六是枫溪陶瓷城将中国瓷都陈列馆与陶瓷集散中心有机地结合起来,拥有陶瓷专业商铺200多个,是粤东乃至华南地区最大地陶瓷专业市场。
五、创业环境优越,产业园区规划形成
为促进潮州陶瓷产业的持续、长足发展,潮州市将枫溪区作陶瓷产业发展的专业园区,作为“中国瓷都”的龙头。枫溪区规划如意路工业区、火车站工业区和东云片工业区等三个工业区,作为发展枫溪陶瓷产业园区,积极引导企业进园创业,对企业征用工业用地给予优惠的政策倾斜。在建设“中国瓷都”的龙头——枫溪区的同时,潮州市还规划建设湘桥区工艺陶瓷、日用陶瓷专业园区,潮安古巷、凤塘卫生洁具专业园区,饶平县三饶、新丰日用陶瓷等专业园区。致力规划建设各具特色。各领风骚的集群产业基地,把陶瓷产业做强做大。
当今国际陶瓷市场,瞬息万变,变幻莫测。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我们认为,潮州陶瓷要发展,一是要加强领导,更新观念,统一步调,增强信心,振奋精神,明晰思路,立足中近期工作,着眼长远规划;二是有关部门要给予陶瓷企业从借贷资金投放,税收扶持等方面以优惠的政策倾斜,并加强协调指导;三是要深化企图改革尤其是产权改革,引入竞争机制,着力营造招商引资的软硬环境氛围,抓好陶瓷企业资产存量的合理配置,集结力量,构造龙头企业;四是要充分开发利用当地丰富的瓷土资源,改进生产方式,应用先进技术,逐步形成规模化、标准化、产品化的大生产,大流通格局;五是要着力培育陶瓷专业市场,扩大出口份额,增强产品集散功能,适应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新机制,促使陶瓷生产企业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
与此同时,要积极调整优化陶瓷产品结构,致力于提高建筑陶瓷的生产比重,不断扩大各种瓷砖、园林陶瓷、卫生洁具瓷等的生产规模;力促日用陶瓷、工艺美术陶瓷的生产,开发向高起点、高技术含量、高品位、高附加值、深加工的方向发展;还要扩大高低压电瓷、电子瓷基体及家电陶瓷等的生产规模;选准瓷土矿的开采及瓷泥的标准化加工,陶瓷机械的推广应用等项目的全方位拓展;创新,开发名优特高档新产品,形成拳头,跻占国际市场,为国家创汇增盈。
要实施区域性整体推进策略。以飞天燕瓷土矿为主基地发展瓷土开采,加工及瓷泥提炼,形成批量生产和规模市场;以潮州市东区为主基地生产发展各类瓷砖;以潮州枫溪为主生产发展工艺美术陶瓷和日用瓷,增加批量,提高档次,让“中国瓷都”重焕异彩,再创辉煌;以饶平县新丰、饶洋、三饶为主发展和提高日用陶瓷系列品位;同时,抓好以高岭土标准化为重点的原料质量和产品档次,并切实抓好主要陶瓷原料的石英石、长石、石云石、石膏、石灰石等的标准化生产,从而提高潮州陶瓷的总体生产力水平。更好发挥本地瓷土资源优势,逐步形成以原料加工,白胎瓷生产,瓷器彩绘装饰,产品烤烧,包装装潢,市场交易等相配套的生产体系,通过专业市场这一在线载体扩展产品的集散功能。
要有计划地抓好窑炉,坯釉加工,模具,装饰原料的改革,改造燃料结构,逐步实现液燃气化和梭式窑炉明焰烧成(无匣钵),节约能源,提高白胎瓷质量。此外,要着手研究发展高科技陶瓷和高档建筑卫生陶瓷,投资改造方向主要应从原料生产和煤气工程着手以及改革装饰材料包装等,并有计划地合理引进先进技术设备,从各方面提高潮州陶瓷的综合实力和在国际市场上的声望。
要努力提高陶瓷行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加速院校建设,以广东省陶校,潮州职中为主办好陶瓷技艺中专、中技班;积极鼓励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及有条件的企业开办普及型和专业提高型的陶瓷技艺,经营管理等各类培训班,尽快提高潮州陶瓷行业管理人员和生产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艺水平,要加强对专利技术和产品的保护;形成以广东陶瓷研究所为主的陶瓷研究网络,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陶瓷生产工艺,技术和装备,积极引进和聘用优秀陶瓷科技和管理人才,奉献聪明才智繁荣潮州陶瓷产业。
要把握机遇,迎新挑战,增强市场竞争意识和应变能力。陶瓷企业要着力构造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营机制,内强素质,外树形象,通过争取企业自营进出口权,实施“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策略,扩大内需,跻占国内市场份额,与此同时,瞄准国际市场,直接参与国际竞争,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外向拉动,拓宽产品销售渠道,扩展企业出口生产,不断提高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国家创汇增盈。
透过对潮州陶瓷工业现状的分析,我们祝愿潮州陶瓷工业在二十一世纪,实现大跨越,再创新业绩。未来的潮州陶瓷业必将展示出更加迷人的东方艺术魅力,一道多姿多彩的亮丽风景线必将全景式地呈现于中国瓷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