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流的污水、机器的轰鸣声、刺鼻的烟煤味……如今,记者走访我市各大型水泥企业发现,这些过去为群众所诟病的污染早已不见。近年来,我市坚决贯彻执行国家、省产业政策,对水泥工业实行控制总量,坚持“上大压小,扶优限劣”并举政策,按照“淘汰关停一批、改造提高一批、建设发展一批”的指导思想和“等量淘汰”原则,重点支持发展日产4000吨以上的新型干法生产线项目,使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实现了华丽转身。
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我市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英德市,其境内水泥岩储量达625亿吨以上。近年来,为落实淘汰落后水泥产能目标,我市在发展新型干法水泥项目的同时,大力开展淘汰落后水泥产能工作,为新型干法水泥项目腾出发展空间。同时,努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基地建设。海螺、龙山、台泥、宝江、广英等大型、新型干法水泥项目相继进入我市,有效推动了我市水泥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此外,通过“等量淘汰”为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腾出空间。目前,我市的英德市已成为全省最大的水泥熟料生产基地,优化了我市水泥产业结构。
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我市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科学应用节能新技术。水泥工业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通过推广应用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较好利用废气余热的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大量回收低品位的余热用以发电或热电联供,为将我市打造成“生态水泥”生产基地夯实了坚实基础。据介绍,英德海螺水泥公司和台泥(英德)公司均采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全员劳动生产率足足比立窑提高了10倍,每生产一吨熟料的标准煤耗降低30公斤,所产生的废气可余热发电40千瓦时。目前,英德市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能达1845万吨,占英德水泥熟料总产能的87.6%。“英德经验”引领全市水泥产业发展
水泥工业是英德市传统支柱产业。近年来,英德市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发展资源型水泥工业,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转型升级之路,引领我市水泥产业实现了跨越发展。2003年以前,英德市水泥工艺以机立窑为主,有70%产品都是机立窑产品。由于结构、规模、效益及资源利用等方面存在问题,造成竞争能力弱,资源利用率低,企业效益差。2003年以来,英德市抓住了国家和省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充分发挥自身资源、区位等明显比较优势,淘汰了一批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的立窑水泥。同时,积极引进海螺、台泥等知名企业进驻,使英德市水泥产业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迅速发展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水泥生产基地。英德海螺、台泥等几家水泥骨干龙头企业对英德经济贡献、带动作用突出,销售收入、纳税均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50%以上。2003年,英德市水泥产量约602万吨,至2011年,水泥产量1710万吨,创造产值高达60多亿。目前,英德已建成9条日产5000吨、2条日产6000吨、1条日产2500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能达1845万吨,成为全省最大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基地。
推进水泥产业规模化、现代化和生态化发展
要想在日趋同质化的水泥市场中处于不败之地,最重要的是必须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营销模式创新,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据业内人士介绍,今后几年的市场竞争,将不再是旋窑水泥与立窑水泥的竞争,而是新型干法水泥之间的竞争。
记者了解到,2010年,市政府印发的《清远市水泥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为水泥企业指明了发展方向。《发展规划》明确了我市将重点发展英德市水泥熟料基地,利用其资源、区位辐射的优势,力争将英德市打造成“中国水泥之都”。其次是发展清新县、阳山县及连州市的水泥产业。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绿色水泥,在距离珠三角地区最近、具有资源的清新县,适当建设以工业废弃物做原燃料或以消纳城市垃圾为目的的日产4000吨及以上的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项目,将其打造为“绿色水泥”基地。同时,将继续支持企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通过强强联合、兼并重组、互相持股等方式进行战略重组,提高水泥生产集中度;大力发展散装水泥,积极发展预拌混凝土、干混砂浆以及水泥下游产品。
全面实施“桥头堡”战略为我市水泥产业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根据我市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具有的优势条件,预计2015年,我市新型干法水泥熟料总产量达405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比重占98%以上;石灰石资源利用率达100%以上。记者还从我市产业规划获悉,今后几年,我市将继续推进水泥产业规模化、现代化和生态化发展,适度发展新型干法水泥及水泥粉磨站,淘汰立窑落后水泥生产能力,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水泥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