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认真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精神,针对水泥工业产能严重过剩的严峻形势,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中国水泥协会共同向全国水泥行业发出了“认真落实政府工作报告精神坚决遏制水泥新增产能加快水泥转型升级”的倡议。为此,数字水泥网会同《中国建材》杂志、《中国建材报》、《中国水泥》杂志等行业媒体,就《倡议书》中有关内容,以及当前水泥行业面临的形势,对中国建材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水泥协会会长雷前治进行了集中采访。
记者:雷会长您好,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以汽车、钢铁、造船、水泥等行业为重点,控制增量,优化存量,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水泥行业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被重点提及,您认为这对于水泥行业及至建材行业意味着什么?此时中国建材联合会和中国水泥协会联合发布《倡议书》,有何重要意义?
雷前治: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把水泥工业与汽车、钢铁、造船业等国家支柱型产业并列提出,首先是对我国水泥工业10年来高速发展和结构调整、兼并重组,资源整合所做努力的充分肯定。同时,“控制增量,优化存量,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也为水泥工业下一步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这对建材人、对水泥人来讲都是一件很受鼓舞的事情。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报告》精神,一方面看到已经取得的成绩,一方面充分认识到水泥行业面临的严峻形势。当前水泥行业到了只有通过转型升级才能健康发展的关键时刻,只有控制增量,优化存量,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才能保证水泥行业继续健康发展。这就是此次中国建材联合会和中国水泥协会向全行业联合发布《倡议书》的意义所在。
应该看到,中国水泥工业经过10年快速发展,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10年,整个水泥工业乃至建材工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拉动下实现的,有客观环境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我们水泥人抓住了国家经济大发展的良好机遇,在调整过程中实现了健康发展。2003年,国家第一次把水泥纳入宏观调控范围,当时新型干法水泥比重很低,各项经济指标都比较落后,我们仅仅是水泥生产大国,但大而不强;经过这10年发展,我国水泥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新型干法比例达到了80%~90%,绝大部分落后产能已经退出。现在,中国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领先世界,我国水泥工业整体水平步入世界前三强,这是令人欢欣鼓舞的事情,也实现了水泥人多少年来的梦想。
但是,中国水泥工业发展到今天,又来到了一个生死攸关的十字路口,如何选择正确的方向,这是摆在全行业面前的首要任务。今天,水泥工业发展有两个问题需要深入思考。第一,当前正值国家宏观经济转型时期,大的经济环境对水泥工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需要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第二,在这次宏观经济的转型中,水泥工业应该如何应对、如何调整、如何适应宏观经济的变化,才能保证行业健康发展?
大家要充分认识到,行业转型升级是历史的必然,历史前进的潮流锐不可当,在前进的潮流中一定会有一批英雄横空出世,也会有一批曾经的英雄颓然倒地,关键看你能不能抓住这难得的机遇。
大家也要充分认识到,虽然转型升级需要一个过程,但是大家启动转型应该迅速,谁启动得早,谁就占领先机;谁启动得晚,谁就会步履维艰。
早在10年前水泥工业高速发展的时期,有一批计划经济时代的“佼佼者”、“领头羊”,恰恰在转型时期落伍了,甚至被历史无情地淘汰。要知道,阳光是公平的,它会普照到每一个人;机会是平等的,它也会给予每一个人。可为什么有些人在大好发展机遇中被淘汰?今后10年这样的情况还会不会发生?我相信一定会。社会在发展,行业要进步,这是规律,不可抗拒。谁把握住了规律谁就发展,谁因循守旧谁就会被淘汰。2003年,海螺集团不过4、5百万吨的产能,中国建材集团一吨水泥还没有,但他们抓住先机,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他们发展成功的经验,值得全行业认真思考。经济转型就是一场革命,这需要考验领导者的智慧、判断力和决策力。前10年一些成功上市的水泥企业,在股市上拿到了大把的发展资金,但没有利用好或者仅仅是一个决策失误,就毁掉了企业的大好前程,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惨痛的教训。
近年来,水泥行业产能已经严重过剩,它必然带来恶性的市场竞争,所有水泥企业都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困局。但这也是好事,否极泰来,它告诉我们改变马上到来。所以控制增量,优化存量,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是历史的必然。
历史上水泥工业经济转型有两次,一次是10年前,落后产能占主导地位,是相对的、结构性过剩;一次是今天,新型干法比重已接近90%,现在的产能过剩是绝对的、全局性的。这就是大背景。贯彻落实《政府工作报告》精神,既是各级政府、各级协会的事,又是各位企业家的事,更需要全行业广大干部职工思想观念的彻底转变。中国建材联合会和中国水泥协会在此时联合发布的《倡议书》,就是要使大家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最终达成共识,深刻领会转变发展方式对水泥行业的重要意义。
记者:2011年水泥行业取得了超过千亿元的惊人利润,相比而言,今年前2个月行业利润同比下降70%。当前我国水泥行业面临着怎样的形势?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雷前治:2011年水泥行业取得了千亿元的利润,是全行业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得益于国家经济政策的有力拉动,得益于企业间的共同努力。应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
进入新的一年,水泥行业开始面临严峻的问题。首先是全局性的产能严重过剩,其次是国家宏观经济转型,即GDP目标下调带来的变化,给水泥行业发展带来严峻的考验。
全局性产能严重过剩,这是造成今天行业严重局面的主要原因。建国以来,水泥产能过剩共出现过4次。第一轮产能过剩出现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的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基本建设大规模上马。当时水泥工业高速发展,那时上的都是立窑,几个月就能建成投产。到1995年7月,以华南地区为代表的市场开始出现产能过剩,结果形成了从1997年到1999年的全行业亏损。那时的立窑比重最高达到82%,产能过剩是结构性的、区域性的。但这次产能过剩也带来了积极意义,就是出现了后来的水泥工业新型干法大发展时期。
第二轮过剩出现在新型干法窑大发展时代。这一轮首先是从浙江开始,业内称之为“浙江现象”。浙江在短短2—3年内淘汰了所有立窑,到2007年开始出现新型干法的过剩。投资者满怀希望投资建线,结果投产之日就是难受之时,浙江全面亏损,并蔓延到苏南。但这次产能过剩仍然是区域性的,它带来的积极意义是让中国建材集团的“南方水泥”横空出世,短短几年做成中国水泥行业老大,并进入美国哈佛大学成为经典案例,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好的重组案例。它有力促进和推动了水泥工业的大联合、大重组。
从第一轮的华南到第二轮的浙江,国家及时注意到水泥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2009年出台了《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8号),遏制华东地区产能过剩。
第三轮过剩始于去年的西南、西北地区。西南地区产能过剩是因为灾后重建的市场需求,加上基建投资加快,把全国、甚至全球的资金都吸引过去,结果一年时间就造成产能过剩,其程度远远超过华东地区;西北地区水泥产能本来不过剩,但因为短时间内爆发式集中了大量的水泥建设投资,最终也导致严重过剩。
现在,全国水泥消费量已处于顶峰,并且新建生产线都是新型干法线。至此,全国水泥行业的产能过剩已经不再是局部、阶段性、结构性的产能过剩,而是全国性的、全局性的,甚至可能是永久性的产能过剩。
除了水泥产能过剩以外,今年中国经济开始转型也是造成行业困难的原因之一。我国GDP指标从8%-9%下调到6%-7%,这对水泥行业将产生重大影响。在此之前的4万亿投资,把水泥需求拉到了非常高的程度,现在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减少,对水泥的需求就会急剧下降。同时,过去非理性投资造成的水泥建设增长速度,远远大于市场需求的增长,去年新建生产线有2亿多吨产能需要释放。再加上今年气候的“倒春寒”,春节以后很多项目未按期开工,所以前几个月行业整体利润大幅下滑。
记者:面对水泥行业当前的形势,要实现“控制增量、优化存量、转型升级”的目标,各级政府、行业协会、水泥企业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进行应对?
雷前治:首先,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产能过剩在给行业发展造成一定危害的同时,也必将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因此,《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水泥行业“控制增量,优化存量,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就是行业摆脱困境、加速转型升级、登上一个新台阶的必由之路。
据统计,自2009年38号文件下发截止到2011年底,全国共新建投产463条生产线,新增熟料产能5.47亿吨。目前仍有210条在建、拟建生产线,将新增熟料产能3亿吨。这说明,水泥行业未来的形势是非常严峻的。面对严峻的形势,无论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以及大中型水泥企业,都应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达成共识,坚守好自己的岗位责任和社会责任,完成国家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这也是我们发出《倡议书》的目的所在。
分析一下水泥行业的现状,有两种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一是通过重组方式“控制增量”遇到新的挑战。目前水泥企业重组成本过高,无序竞争非常严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原因就在于各方的既得利益。以前水泥价格战多半是发生在中小企业之间,现在已蔓延到大企业。大企业认识到再建新线已经很难,要换一种增长方式,那就是重组。但许多投资者投资建线的目的不是想生产水泥,而是想通过重组赚钱——因为有利可图:第一,大企业想利用重组水泥企业争得地盘,所以区域内只要有水泥企业都会抢着要,收购的价位都不低;第二,更重要的是因为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给出的很多优惠条件,比如政策、土地、税收等,本身就能赚钱。其实,现在真正的水泥人、水泥企业都很谨慎了,新建线的投资者很多是行业外的。这种趋势值得我们重视,坚决遏制新增产能还要方方面面做大量工作。
二是遏制新增产能难度很大。由于国家、地方政府和各企业、各利益群体之间有着不同的立场,导致了新增水泥产能的控制非常困难。对于地方政府而言,GDP保持增长速度就一定要有投资做支撑,投资就要有项目,比来比去,水泥虽然过剩,但去年还有千亿元利润的吸引,所以想尽办法批准新项目上马。其实地方政府不知道,这千亿利润来得多么不易,只看到赚钱,没看到赔钱。尤其是交通不发达、经济相对滞后的地区,水泥很容易成为地方政府投资项目首选。至于水泥生产出来以后市场在哪里?卖给谁?那就是企业的事了,政府不再过问。这是造成控制增量难度加大的又一个原因。
所以,地方政府在水泥行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作为中介组织的协会,上要影响政府,下要引领企业。如何贯彻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也需要认真地学习和理解。全国各省市都有行业协会,有的协会作用发挥得就很好。比如浙江水泥协会,在地方水泥发展中有非常出色的表现。在淘汰落后、发展新型干法的时候,浙江水泥协会组织企业淘汰立窑,会长李辛龙做了大量工作,使淘汰落后工作顺利进行;当浙江新型干法产能过剩,行业效益低迷时,李会长又是心急如焚,为企业想办法、找出路,协助“南方水泥”的整合。行业协会的作用显得非常重要,必须旗帜鲜明。
面对严峻的形势,大企业更要发挥主导作用,这是至关重要的。大企业的思想能否统一起来,是行业走出危机的关键。大企业肩负着3个方面的重大责任:首先是企业发展的责任。
作为企业领导人,决策非常重要,在这种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候,一着不慎会满盘皆输,所以一定要看清形势,谨慎决策。第二是行业责任。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的利益一定要寓于行业利益之中。大企业首先要把行业利益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大家团结起来共同维护行业利益。应该说引领行业健康发展的重担,要历史性地落到大企业头上。第三,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重担。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时刻不能忘记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对此,大企业责无旁贷。
总之,水泥行业要在这次转型升级中找到新的突破口,使新增产能得到真正遏制,使产业链得到延伸,使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工作得到推进,使新型干法技术得到更进一步发展,使水泥行业国际化步伐得到加快,使中国水泥和水泥技术装备真正走向全球、领先世界。
记者:行业媒体历来以“第三只眼睛”冷静、审慎地观察、评价行业的发展变化,但行业媒体也必须有自己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和行业责任,必须通过宣传国家政策和行业政策起到推动行业健康发展的目的。您认为行业媒体在当前的形势下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
雷前治:媒体的责任非常重大。建材行业媒体在国家建材局撤销之后,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继续发挥着引导行业健康发展的作用。媒体刊登的各种文章和信息,是全方位的、立体的,能让建材人从不同角度吸取营养,让关心建材的人了解行业情况。媒体是重要的载体,政府、协会、企业的声音通过媒体传播,让广大的建材人都了解国家政策、行业方向、先进技术。
这次行业面临至关重要的经济转型,企业如何应对?希望媒体把国家政策、行业政策准确地传达给大家,把转型的意义、方向和如何转型、如何推动全面展示出来,也把好的经验、好的典型呈现给读者,要反映建材行业这期间发生的生动故事和成功经验,通过广泛传播,影响更多的人。这就是我的期望。
另外,这次宣传的定位,应该是学习贯彻落实《政府工作报告》,推动行业经济转型健康发展。要通过交流和讨论,把思想统一到《政府工作报告》上来。同时报道内容应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从不同角度出发,兼顾国家、地方政府、相关企业和广大员工的利益,如实报道。只有通过讨论和争论,才会形成统一的思想和认识,这对我国水泥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