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路”、跳楼、“倒挂”、缺钱、亏本……这些令人惊心的词语,近来在钢贸领域频频出现。在日前上海举行的2012钢铁现货电子交易与在线融资论坛暨今日钢铁网现货电子交易平台上线仪式上,笔者听到最多的似乎也是这些词。钢贸商“资金紧、融资难”仍然是当今钢贸业及银行界人士关注的热点,不断受到讨论。
直接原因在监控根本原因在自身
今年1月份,上海银监局警示钢贸企业授信风险,向辖区内银行下发多份文件,指出部分银行的信贷行业集中度过高,4家银行的钢贸企业贷款余额占比接近或超过20%,7家银行钢贸企业承兑汇票占比超过50%。上海银监局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6月末,上海钢贸企业在银行的贷款余额达到1515.41亿元,比2010年末增长29.05%。其中,一般贷款余额为735.46亿元,银行承兑汇票余额为713.08亿元,商业承兑汇票贴现余额为66.87亿元。从这些数据看,银行向钢贸企业放贷金额并不小。那么,钢贸行业何以出现如此多由融资问题引发的大事件?
业内人士指出,这折射出的正是钢贸企业融资中存在的资金链断裂的失控问题。华夏银行上海分行行长郑超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对钢贸行业融资风险的控制问题是当前钢贸商融资难的最大‘瓶颈’。”
确实,近来钢贸领域一系列因融资引起的大事件,对银行敲响了警钟,甚至在业界还流传“防偷防盗防钢贸”的流行语。“钢贸企业的某些行为让银行不得不谨慎操作,以免造成损失。”银行界人士在接受《中国冶金报》笔者采访时表示。据悉,今年4月底,银监会办公厅下发一份通知,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及时调整信贷方向和政策,防止部分钢贸企业虚构贸易背景,套(骗)取银行贷款行为发生。
但同时,业内人士指出,这个融资“瓶颈”,其直接原因在于银行的风险监控,其主要症结却出自钢贸商本身。
笔者了解到,目前,一些钢贸商将贷款资金进行“体外循环”,并没有用在钢贸主业上。有的用在炒房、炒股、炒期货上;有的用来放高利贷,以钱生钱,牟取暴利;有的为了向银行获得更多的贷款,弄虚作假,采用钢材重复质押的方式,使银行面临诸多坏账风险。据统计,截至2011年6月末,仅在上海地区用于质押的螺纹钢总量就达到103.45万吨,是同期螺纹钢社会库存量的2.79倍。这说明银行在贷前对抵押品的检查和管理上存在很大问题。上海银监局已发现某些银行在风险处置时无法对钢材质押主张权利。
而以房产为抵押物的钢贸企业贷款高达200多亿元。一些钢贸企业融资后投向房产,再以房产作为抵押物扩大融资,导致银行信贷质量与房产市场价格高度相关。某些银行没有建立有效的盯市制度,不能准确评估钢材价格变动对风险敞口的影响,难以防范市场风险。
电子在线金融或将提供融资新途径
如何加强对钢贸企业的风险监控,缓解钢贸行业的融资“瓶颈”?对此,郑超说,要探索和发掘一种风险可控、成本低、效率高的服务中小企业的金融业务模式。
电子金融在线融资模式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电子金融在线融资的基本业务模式是将“产业链”或者“供应链”上的高端客户,如上市公司或者有实力的公司作为核心企业,将其上下游两端的中小微企业作为目标客户进行批量开发,通过网络银行和现金支付管理系统与核心企业的销售管理系统(物流信息系统、仓储管理系统)、专业市场的电子交易系统对接,将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有效整合,以在线结算、在线归集、在线监管等方式为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尤其在线融资的对接嵌入,大大优化了“供应链”模式下在线各方的资金与信用结构,有效实现了批量服务中小微钢贸企业的目标,创新性地解决了小企业融资的难题。
据郑超介绍,电子在线融资有四大优点:一是有助于银行实现行业信贷风险的整体控制;二是有助于银行实现对上下游目标客户信贷风险的控制;三是有助于创建一个多方协同共赢的全新平台;四是有助于核心企业和银行共同承担起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社会责任。
“此外,银行自身的转型发展,也为电子金融在线融资模式的推广提供了强大动力。”郑超对笔者说。信贷资源的“紧约束”局面将持续相当长的阶段,银行赖以发展的信贷资源增量和增幅受到制约,不足以支持求大、求快的粗放型发展需求。随着金融改革逐步深化,推进利率市场化,存贷利差不再受到政策保护,银行对于大客户议价能力的相对弱势,势必影响银行盈利能力。因此,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客户是银行转型发展的自身需要。
据悉,银行已经开始积极行动,进行了一系列探索研究,将钢铁贸易行业作为突破口,为电子金融在线融资模式提供了创新平台。例如,华夏银行上海分行与宝钢钢贸合作的宝时达系统已成功对接上线,并将进一步与上海纵横今日钢铁等平台类核心客户进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