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中国商务部宣布,对原产于美韩的多晶硅展开“双反”立案调查。
这是中国加入WTO以来,涉及金额最高的一起“双反”案(反倾销、反补贴)。
来自美韩近30亿美元的多晶硅廉价倾销,中国多晶硅企业约八成停产,利润急剧下滑,波及行业近500亿元的投资。
不过,这场博弈却收到了来自中国光伏下游企业的反对意见,反对者担心失去市场上廉价货源。
中国多晶硅生产商批评下游企业短视。参与发起“双反”调查的中国多晶硅生产商称,等到中国的多晶硅企业全军覆灭了,外方必然把价格提起来。
被拖延的“双反”
来自海关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总计进口多晶硅6.46万吨,进口总值约为38亿美元。其中,来自美韩的占据六成,为22.56亿美元。
“中国对美、韩多晶硅的‘双反’调查,是国内多晶硅产业的自救行为,与去年美国对我国的光伏产品‘双反’没有任何关联。”7月26日,参与此次立案申请调查的江苏中能硅业人士向本报强调,这是一场产业原料的自救战,而非反击战。
即使如此,这场战役在拉响之初,就收到了来自下游企业的反对意见。“商务部能够决心对美韩进行双反立案调查很不容易,其间克服了大量的阻力。”多位知情人士对本报称。
这场立案申请,本来在去年7、8月份就开始着手,因下游企业反对,一直拖延至今。
在上游多晶硅企业向中国商务部提出对美韩“双反”申请时,下游光伏企业也上书中国商务部,表达反对意见。“下游确实会担心市场上缺少价格低的产品,从而带来成本的上升。”阿特斯太阳能市场总监张含冰表示,阿特斯的多晶硅来源都是来自国内。
本了解,虽同坐一条船上,中国下游光伏企业的燃眉之急是:美国对中国光伏产品“双反”10月将出具终裁结果,同时,欧盟将效仿美国跟随。
下游光伏企业正在两手准备,希望化解危机:一方面寄希望于美国的多晶硅企业对美国政府施加压力,不要对中国光伏产品“双反”;一方面他们向中国政府施加压力,不要对美国多晶硅企业“双反”,从而获得便宜产品。
“去年第三季度,我们准备向商务部提出‘双反’申请时,下游企业表示不赞同,认为自己可以应对,他们都是出口创汇企业,话语权比我们大。”上述知情人士对本报称,为此,上游企业的“双反”计划搁浅。
去年11月,无锡尚德、天合光能、英利新能源和阿特斯太阳能等中国光伏企业代表,与美国多晶硅企业成立“平价太阳能联盟(CASE)”。这个由25家企业组成的联盟,针对美国对中国光伏电池产品的“双反”,提出抗议和应对。指责美国的“双反”,不仅打击中国光伏企业,也使美国光伏上游企业受到损失,更对美国光伏市场和超过10万名光伏从业人员造成负面影响。
这并未能改变美国商务部的初裁,今年3月及5月,美方相继宣布初裁结果,对中国光伏产品企业征收反补贴税率2.9%至4.73%,反倾销惩罚性税率为31.22%至249.96%。
今年3月,因市场价格机制的传导,中国上游多晶硅企业越发苦不堪言,决心重拾对美韩的“双反”计划。以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江西赛维LDK光伏硅科技有限公司、洛阳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和大全新能源有限公司为首的多家晶体硅生产企业,向中国商务部提交申请,并补充大量材料。
这时,天合光能、无锡尚德等下游光伏企业向中国商务部施加压力,希望不要发起对美韩多晶硅企业提出“双反”。因为,这会使市面上少了廉价的多晶硅,将加重下游企业的生产成本。
中国下游企业向中国商务部提出了五点理由:1.中国上游多晶硅产品质量不行,自身经营状况不佳,没有必要扶持;2.美韩国家多晶硅产品价格低廉,质量保证,且可帮助向美国政府“双反”施压;3.下游企业正从事高效电池片的生产,国内原料质量不稳定;4.向国外原料企业购买多晶硅,对方会帮助拓展市场,同时向我们买组件;5.对美韩多晶硅企业的“双反”,也会对中国的半导体行业带来影响,因为半导体行业需要更高电子级的产品。
7月20日,中国商务部在听取多方意见后,宣布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立案调查,对原产于韩国的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进行反倾销调查。不涉及半导体行业使用的产品。
“下游企业仍会在具体税率上,向中国商务部施压。”7月26日,知情人士表示。
自救
为什么商务部支持“双反”?
企业在申请资料中称,与2008年相比,去年自美国和韩国进口的多晶硅增长了432%,进口平均单价由最高时的300美元/公斤跌至30美元/公斤以下,跌幅为90%。
7月27日,海关公布的多晶硅进口数字显示,上半年进口多晶硅达到历史高点,为4.09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35%。交易价格从年初的31.6美元/公斤,下跌到25.7美元/公斤,半年下跌29%。如扣除长单交易价格因素,进口零售价格降幅高达40%。来自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的数据显示,美韩占比67%,比上年同期增加9%。
与美韩大量低价甩货对应的,中国43家多晶硅企业,仅有8家勉强开工生产。“浙江一家投资超过10亿元人民币的企业,已经进入破产清算程序。”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的一份报告称。“来自美国和韩国的进口多晶硅产品存在严重的倾销行为。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向多晶硅企业提供的大量补贴,使得美国多晶硅制造商获得了成本和价格优势,导致美国企业大量向中国低价出口。”在呈述材料中,中方如此表示。
下游企业也并非不受影响。本报采访了解,无锡尚德于去年7月,以2.12亿美元的违约金,终止与美国MEMC早年签订的10年多晶硅采购合同。知情人士透露,因与MEMC的长单价约在60美元左右,所以尚德不惜支付巨额违约金以摆脱,转而与韩国厂商签署35至40美元左右单价的合同。不想,去年底,市场价再度跌破30美元。
二度倾销
“美国、韩国为什么会以低于成本的价格供给中国光伏企业,他们的目的是什么,如果由此中国上游原料企业活不了了,他们还会继续供给低廉的价格吗?”多位光伏上游企业管理层指出,中国光伏企业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在上世纪90年代,欧美国家就发起了一轮对中国多晶硅低价倾销,中国多晶硅产业不堪打击,全军溃败,只剩下四川峨眉739厂一家维持每年几十吨的实验性生产。”中国多晶硅企业在“双反”申请书中强调,受制于德美日三国的技术封锁,中国多晶硅企业发展缓慢,到了上世纪70年代,中国曾有多达20多家多晶硅企业,但覆没于欧美同行的不正当贸易侵害。因此,一直以来,中国多晶硅获取受制于人,90%以上需要从国外进口,价格高昂。
但在过去5年,随着中国企业的技术突破,中国的多晶硅年产量从两三百吨发展至4.5万吨,原材料自给率由几乎为零,提高至50%左右,已形成数百亿元级的产值规模。
上游的崛起和下游结成稳定的供应关系,使得多晶硅价格从最高时期的每公斤400美元,回落到30美元左右。
在这一时期,外方新一轮倾销战打响。尤其是美国EvergreenSolar、SpectraWatt以及德国Q-Cells等光伏企业相继倒闭后,国际多晶硅巨头纷纷加大对华倾销力度。
中国多晶硅企业向商务部提供的证据显示,2011年,美国6.5万吨多晶硅产量,留在国内使用的不足3%,韩国的多晶硅消费市场几乎为零,但韩国向中国出口多晶硅为2.1万吨。每年倾销保持40%以上的增长。
此外,在政府补贴上,美国政府通过各种经济刺激措施扶持包括多晶硅产业在内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多晶硅产业作为太阳能光伏电池产业的基础,获得了美国联邦政府的巨额补贴。2010年1月,美国宣布获益的企业名单和免税金额,美国6家最大的多晶硅制造企业中有4家榜上有名:Hemlock获得1.4亿美元,Wacker获得1.28亿美元,REC获得1.5亿美元,AEPolysilicon获得4400万美元。“美国对多晶硅厂商提供的巨额补贴严重损害了中国国内产业的利益。这些补贴刺激了美国多晶硅厂商产能、产量的急剧增长,使其生产成本远低于正常水平。”中方对此发出指责。
这直接导致了美国多晶硅对中国出口的激增——出口量从2008年的5371吨增长至2011年的17476吨,增长幅度为225%,出口额从2008年的7.5亿美元增长至2011年的10.4亿美元。
过去两年半,多晶硅价格基本在每公斤60美元的水平,目前虽然在30美元以下,但这个价格不可持续,因为会使中国所有的多晶硅厂商亏损,个别成本控制好的大型企业也只是微利。“作为光伏下游企业,并不能沾沾自喜于一时的低原料价格。等到中国的多晶硅企业全军覆灭了,外方必然把价格提起来,切不可只顾眼前利益而不提防对方的战略性的侵略意图”。中国多晶硅企业在申请书中呼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