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期以来,我国陶瓷卫浴产品被国家和各省市质检部门抽查出不合格,并被曝光的事件接二连三。如:
9月份,国家质检总局、水利部、全国节水办公室联合发布了2012年3类节水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结果。抽查的160个坐便器产品中,不合格产品有12个,不合格率为7.5%;抽查的150个水龙头(水龙头装修效果图)产品中,有32种产品不合格,不合格率为21.3%。
10月,河南质检局抽检全省31家企业生产的59批次卫生陶瓷产品,6批次产品质量不符合标准要求,不合格率为10%。涉及到卫生陶瓷的安全水位、进水阀防虹吸、安装相对位置、CL线标记、溢流功能、洗净功能、固体物排放等项目。
10月份,陕西质监局抽查50家经销企业的50批次样品,综合判定合格样品35批次,15批次样品不符合标准的规定,涉及便器用水量、安全水位技术要求、安装相对位置、洗净功能、固体排放功能、坐便器水封回复、便器配套要求、进水阀CL标记、防虹吸功能、进水阀密封性项目不达标。
11月,广东质监局抽检全省57家企业生产的卫浴家具产品共66批次,检验不合格5批次,不合格产品发现率为7.6%。涉及到卫浴家具的台盆及台面、木质部件、金属支架及配件、玻璃门等23个项目。
11月28日,广东省质监局监督抽查了117家企业生产的150批次陶瓷片密封水嘴产品(俗称水龙头),检验不合格51批次,不合格产品发现率为34%。以及52家企业生产的80批次卫浴产品,检验不合格11批次,不合格率达13.75%。
不管是国家的,还是地方的,频频有陶瓷卫浴品牌因质量问题而被曝光,上“黑榜”。这一现象昭示着什么?
一方面是品质意识的差距,烧出来的产品可以有问题,缺乏精益求精的品质要求;一方面是品质管理的差距,对品质要求不如食品、药品等敏感,缺乏一贯持久的品质把关;有品质标准的差距,还有品质服务的差距等。
品质的差距,影响到品牌的口碑,影响到品牌的形象,最终影响到品牌的健康与可持续成长。
品质的差距,是中外陶瓷卫浴品牌差距的重要内容,品质也是令品牌倒地的致命原因。古今中外已有无数鲜活事例不辞繁琐地验证着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却仍有品牌以侥幸心理“飞蛾投火”,最终引火烧身,成为曾经的记忆。
谈到中外卫浴品牌的差距,有许多人会把设计放在首位。其实,品质作为长期性的隐性差距,一直存在于现实中和人们的传统思维里。崇洋媚外的消费心理,导致片面认为洋品牌毫无瑕疵,而拒国产品牌于门外。经过多年的超常发展和不懈努力,国产卫浴品牌与洋品牌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已在伯仲之间。但总体来分析,因为国产品牌历史短、基础弱、底子薄,在品质管控、理念、标准等方面缺乏完整的体系,缺乏国外品牌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品质追求。往往是千锤百炼差最后关键的一锤,百炼成钢缺最后关键的一击。
眼下,陶瓷卫浴企业面对的困难和挑战十分巨大,国内外市场低迷,产能过剩、成本上涨、经济转型、反倾销、汇率等让陶卫企业疲于市场应对,价格竞争此起彼伏,产品促销花样百出。卖出去是硬道理,为缓解库存、资金压力而拼命在营销上下功夫。从而放松了对品质的要求,不能专心注重品牌自控的“命门”,品质频出问题并被曝光也就不足为奇了。
浮华、浮躁的心态,让陶瓷卫浴企业借种种优势不断扩充产能却在遭遇市场趋缓情况下,让产能过剩危机凸显,陶卫企业又把重点放在营销、去库存化方面,品质的把控自然被搁置起来。这既反映出陶瓷卫浴业的一种不成熟表现,也表明陶卫企业无论是做强、做久、做成世界名品牌、做到“中国创造”,要走的路确实还很漫长。
不仅要求陶卫企业把心态摆正,把重心下移到最基础、最持久的品质,或许这种方式时间最久、征途最长,但基础最牢固、见效最明显。还要求陶卫企业拨开迷雾,找准发展与做强的基点。品质是古往今来所有企业和品牌赖以生存并得以发展的最基本内核,是企业获取基业长青、品牌百年、永续经营的最重要因子。陶卫企业和品牌,频上曝光“黑榜”,昭示着陶卫品牌与国际品牌的差距,也表明今后发展的正途。既是给上榜企业的警告,也是对所有陶卫企业和品牌的警示。
希望陶卫企业真正把品质当作可持续发展与打造国际品牌最核心、最重要的工作抓好、抓实、抓牢、抓出成效,能够早日让国产陶瓷卫浴产品真正靠品质崛起、靠品牌腾飞,早日圆陶瓷卫浴业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