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心城区,专业镇时代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受到严重挑战,如何才能解决产业与城市间的共生共存?石湾在逐渐淘汰落后的陶瓷生产环节后,逐步形成总部经济、会展经济、文化创意经济等新型陶瓷产业形态,逐渐摸索出一条产业与城市相融的后工业化发展路径。
产城共融
石湾历来有“南国陶都”的美誉,自明代起,石湾的艺术陶塑、建筑园林陶瓷、日用陶器等就不断输出国外。改革开放后,中国现代建筑陶瓷,更是从石湾开始起步。
然而,这个中国建陶历史中举足轻重的名镇,却在最近五年以陶瓷为名义完成重大转型。
“有什么样的城市,就承载什么样的产业。”佛山市市长刘悦伦说。在佛山城市升级三年行动计划中,强调产业与城市的相融,要做产业,先做城市。事实上,如何促使产城共融,正是石湾在陶瓷产业转移升级中不断进行的实践。
2007年起,佛山开始大刀阔斧砍向污染的陶瓷企业,着手重塑城市环境。随着“双转移”的推进,陶瓷制造环节向全国各地发散。这期间,禅城区完成94家建筑陶瓷生产企业的陶瓷生产环节关闭或搬迁,仅石湾就有18家污染大、工艺低端的陶瓷企业完全关停。
在产业转型升级中,技术创新的浪潮推动产品价值上升。禅城区的一组数据堪称有力证明:2008年陶瓷产量比2006年相比下降近40%,产值却上升30%多。而当年,石湾镇街道更是实现GDP增长18%,其中工业总产值就有19.3%的涨幅。
制造环节退出,在原来的旧工厂上,陶瓷如何形成与城市共生的新产业形态?在石湾,中国陶瓷城每年举办两届的佛山陶博会现已发展成为中国最著名、最具影响力、以出口为导向的专业展览会。佛山陶瓷由此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与国际企业展开同台竞技。
同时,陶瓷总部经济在石湾形成,以此为基础,包括艺术陶瓷、创意设计等大量呈现都市化特点和高级人才吸引力的产业形态,开始成为石湾陶瓷的新形象。
文化创意打造陶都新名片
随着艺术品市场的繁荣,石湾公仔的市场关注度越来越高,特别是国家级大师的作品,诞生出336万元这样的拍卖高价。
石湾公仔在收藏市场受到热捧,是石湾陶瓷产业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产业与城市如何共生发展?石湾陶瓷打造文化创意核心竞争力,不仅走出陶瓷产业发展的一条新路,更是让陶瓷更具现代城市名片的丰富内涵。
目前,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国家4A级旅游景区南风古灶及文化氛围浓厚的跃进路等周围区域除了吸引潘柏林等国家级、省级陶艺大师进驻外,还吸引了香云纱、咏春拳等非遗项目,加之历史悠久、享誉多年的新石湾美术陶瓷厂,这一片区将发展成为以陶艺文化产业为龙头的文化创意园区。
相应配套的是,石湾逐步在这一区域内建立起开发设计软件、产品交易信息等共享服务平台,方便企业和设计人员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进行新产品设计开发,争取吸引一大批一流创意人才和创意企业前来落户。
文化创意并非政府层面的一厢情愿。在石湾,从事艺术陶瓷工业化生产的企业越来越多,而像东鹏陶瓷这样的龙头企业,更是成立了文化公司,用以支持陶瓷产业发展。
“未来建筑陶瓷要更好发展,必须提供文化厚度,通过文化传播的力量影响消费者,这也是东鹏文化战略的目标。”东鹏陶瓷总裁蔡初阳告诉笔者。
目前东鹏已经成立“华盛昌陶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这家公司独立于东鹏瓷砖,主要研究中国历史文明与陶瓷文化的关系,并为东鹏瓷砖注入文化内涵。
蔡初阳认为,现在瓷砖可以说是高科技的产品,将之与传统文化结合,就是时尚商品。“陶瓷是一个金木水火土都聚集的产物,与传统文化同根同生,未来东鹏要在产品、展厅、推广上完成文化融合,激发消费者内心情感。”
与此同时,石湾也将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街区的软硬件设施,改造提升南风古灶特色步行街区,以陶文化为主题,配备现代旅游服务设施,打造知名的石湾特色陶文化旅游项目,进一步打响石湾陶艺的品牌。
清洁发展迎合绿色竞争
“陶瓷废渣处理一直是让人头疼的问题,对环境负担很重。能够把废渣转化为原材料,不仅可以使企业生产成本大幅降低,还可以为环境减负。”林伟说,用废渣生产,意味着原材料成本为零,可以节约20%—30%生产成本。而且可以用现有生产设备生产,只是在工艺上有所不同。
林伟认为,环保、低碳是陶瓷产业发展不可回避的趋势,从技术上来说低碳生产并不是难题,关键是企业要勇于结合市场进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