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国家关于节能减排的“硬性指标”,一边是火电企业齐喊“压力山大”,火电减排能否跑赢大气治污“时间表”的疑问再次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而更值得担心的是,即便在规定的“时间表”内完成减排目标,火电脱硫脱硝大规模上马难免带来质量与效率不高的问题,造成部分机组脱硫脱硝改造治标不治本。
近年来火电行业减排空间逐步缩小,脱硝还原剂与催化剂尚不能够实现全部国产化,脱硫、脱硝、除尘以及汞排放控制技术仍有待进一步提高,污染排放基础工作薄弱,脱硫、脱硝电价补贴尚待完善,多种因素造成火电企业节能减排陷入僵局。
火电企业差钱难免力不从心,由此带来的问题是低价中标、环保设备存在质量问题,火电脱硫脱硝设备效率不高,不得不进行二次改建或扩建。以脱硫为例,“十一五”期间的大规模脱硫,仅仅五年时间很多电厂的脱硫设施已经拆了重建,改造不计其数,这就是恶性竞争带来的质量问题,同时,发电企业为了节约成本,故意压低报价,还要求高质量,各项指标必须达标,这会导致环保行业形成恶性竞争,最终结果只能是行业越来越萎缩。
事实上,目前看来,火电脱硝也已经出现了“大跃进”的苗头,脱硝催化剂市场已经供不应求,部分环保企业已经难为“无米之炊”。时间紧、任务重的火电脱硝指标眼看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应该说,无论是经济杠杆调节还是技术研发投入,无论是管理措施配套还是减排目标制定,政策的制定与时间表的规划务必切合实际,既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一刀切”,又不可不顾实际情况大建快上,尺度拿捏考验决策者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