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以来,钢材市场价格似乎进入底部震荡运行的态势,一方面是期货价格持续底部放量增仓,一方面是现货的持续萎靡不振,在这样的矛盾相互交织的情况下,钢材市场价格下半年的走势异常引人注目,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结合手头掌握的资料为大家作些简要的分析,希望能对大家把握下半年的钢价走势有所裨益。
多重金融矛盾增大经济下行压力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不但没有实现预期中的回升,反而还面临着一定下行压力。继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0.4个百分点后,进入4、5月,主要指标增速继续下滑。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月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3个百分点,出口增速大幅回落17.4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9%,降幅比上月扩大0.3个百分点,连续第三个月降幅扩大。然而,在实体经济相对低迷的同时,货币信用却在快速增加。5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04.2万亿,同比增长15.8%,增速超出13%的预期目标2.8个百分点。1至5月,社会融资总额9.1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3.12万亿元,增幅超过50%。
之所以出现实体经济没有像普遍预期的那样企稳回升,特别是货币信贷的快速增加没能够有效促进实体经济的增长,主要源于当前我国经济金融运行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产能过剩与有效供给不足并存、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脱节、财政金融风险上升挤压了政策空间。
我国当前不仅钢铁、水泥、煤炭等传统行业以及以光伏为代表的部分新兴产业的产能严重过剩,表面看,与2012年以来国际国内需求增长显著放缓密切相关。更深层次看,则是原本可进入其他行业和领域的资源没有得到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直接导致了经济中有效供给的不足。
产能过剩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抑制了居民需求潜力的释放,加大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导致企业利润增长缓慢、生产减速、投资能力与投资意愿下降,进而制约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金融体系蓬勃发展,与实体经济背离的趋势明显加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金融体系膨胀速度远超实体经济。2008年底,我国除央行之外的其他存款性公司总资产为64.2万亿元,到2012年底,这一资产规模已扩张至133.7万亿元,增长了1.08倍,而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了41.0%。2008年底,我国M2与GDP之比为1.50,到2012年底,这一比率攀升至1.88的高位,升速显著快于金融危机之前。其二,尽管随着金融体系的快速发展,实体经济获取资金的渠道增多,获得的信用规模也大幅增加,但总体上看,金融发展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并没有相应提升,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有所下降。1978至2008年期间,我国新增人民币贷款与国内生产总值呈现出高度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4),然而自2009年以来,这种相关性大为减弱,人民币贷款大幅增加,并没有伴随着实体经济的快速增长。鉴于金融危机以来,人民币贷款对于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取资金的系统重要性显著下降,进一步考察社会融资总额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也难看出前者对后者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具体到今年以来的情况,一种较为普遍的观察认为,社会融资总额大幅增加,主要用于前期债务的存续和滚动,致使大量货币信贷资金在金融体系内部“空转”。这正是为什么在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总额快速增加的同时,实体经济却相对低迷,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迟迟难以缓解的重要原因。
今年以来,财政收入增速也在大幅放缓。1至5月,全国公共财政收入同比增长6.6%,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6.1个百分点;其中,中央财政收入增长0.1%,回落10.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财政支出因在教育、科技、文化、社保和医疗卫生等领域具有较大刚性,仍然保持较快增长。1至5月,全国公共财政支出同比增长13.2%,增速高出公共财政收入6.6个百分点;其中,中央财政支出增长11.3%,高出中央财政收入11.2个百分点。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财政赤字压力加大,政府债务负担和财政风险上升,财政政策空间急剧收窄。
不能不高度警惕的是,在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脱节、社会流动性增长明显偏快、“热钱”大规模流入的共同作用下,货币政策操作空间受限,金融风险也有所上升。从稳增长和防范“热钱”流入的角度考虑,货币政策存在放松(如降息)的必要,但在当前广义货币M2增速超出预期目标2.8个百分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连续六个季度上升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就只能保持稳健了。
具体到钢铁行业,产能已经全面过剩,但受既得利益集团控制,原来的落后产能淘汰异变成中国特色的“抓大放小”,通过淘汰部分落后产能,获得政府补贴,随后又以为提高产业集中度为名,新增大量产能,在这个怪圈中,钢材产能扩张速度不减,地方政府获得紧跟中央的政绩名声,而产业集中度提高又给相关管理部门的政绩,大家各得其所,但是一旦经济形势逆转,通缩的预期会加大资金成本,而近2年来的钢价波动和政策挤压,已经将钢价波动的市场风险全面挤压到了钢厂层面,利润下降和销售困难已经将钢厂的资金链条压缩到极限,除了部分国有大厂还能正常获得银行融资支持外,中小钢厂只能依靠钢材涨跌周期生存,亏本即停产减产,盈利就加大产能释放,反而导致钢价的波动加大,根据目前形势判断,下半年会比上半年有所起色,但是钢铁行业整体生存空间还会被压缩,主要由于货币政策的导向发生了变化,行业本身还将维持微利,去杠杆的过程。
钢铁贸易模式转变大势所趋
钢铁产业可以分为原料生产、钢铁冶炼、钢材贸易三个主要产业环节,其中钢材贸易环节利润率最低,市场集中度最低。由于处在钢厂和下游用户中间,一旦出现两头受压的局面,钢材贸易的处境就非常艰难。而钢材需求的长期衰退、国家投资的短期拉动、长期城镇化、工业化产生的钢材需求,三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钢材贸易行业进入战略整合期,宏观经济的影响促进了钢材贸易产业企业的整合,钢材贸易企业在面临巨大的市场风险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市场机会,在寒流中,具有规模实力、现金流良好的钢材贸易商一定会发展壮大,钢材贸易产业集中度必然提升,大批小型钢材贸易商必然走向消亡,大型钢材贸易商将出现。
钢材贸易业务主要有直供业务、代理业务、现货贸易三种模式。现货业务:由贸易商承担采购责任形成库存,贸易商自行销售货物并由本公司指定仓库发货至客户指定仓库的业务。
代理业务:代理厂方或客户签订采购或销售合同,承担垫资、控货、物流等相应的责任并收取一定代理费用的业务。直供业务:由贸易商承担采购、销售责任,货物由厂家仓库直接发至客户指定仓库的业务。
民营企业在业务模式上普遍采取现货业务模式,并承担一定量的代理业务,直供业务很少,炒现货、囤货赚差价成为民营钢铁贸易企业的主流业务模式。民营钢铁贸易企业主要利用市场信息不对称,在市场起伏的过程中,通过逢低吸纳、上涨套利来获取的。即使在钢厂出厂价和市场价倒挂时也对钢厂的发货照单全收,为的是在钢价上涨、库存增值后实现利润。而一旦出现市场倒挂的局面,通过融资手段,延长库存时间,等待行情上涨。
08年以来,国内钢铁企业整合速度加快,当下半年危机来临时,钢铁企业期望通过集中度快速提高达到抱团取暖的效果。宝钢集团、鞍本集团、武汉钢铁集团、河北钢铁集团、山东钢铁集团相继并购重组行业内的钢铁生产企业,钢铁冶炼的集中度不断提高。在提高产业集中度的同时,大型钢铁企业通过发展直销业务,自行销售钢材,民营钢铁贸易企业不断受产业链上游钢厂的打压。
由于钢铁贸易的低水平同质化竞争,前几年通过金融杠杆放大操作,采用融资铜的模式,通过钢铁贸易套取资金,转投房地产等高利润行业,博取利差,其实就和近期管理层警惕的“影子银行”如出一辙,属于严格管控的范围,当这盈利模式受到打压时,钢铁贸易自身的脆弱性就体现出来,如长期处于倒挂局面,企业自身是否有实力或者又意愿去承担风险,资本本身就是逐利的,长期的亏损必然导致退出,前几年还有通过规划钢材物流园,将钢铁资本变相嫁接到房地产中,通过房地产的高利润来反哺钢铁贸易的亏损,但是随着国家明令禁止钢铁物流园建设,这一渠道也被彻底掐死。下半年钢铁贸易行业很有可能出现新模式,随着市场的倒逼和自身的需要,钢厂和贸易商很有可能打破单纯的买卖模式,抱团取暖,实现混业经营,相互参股或者持股的模式,在目前民营钢厂最为集中的河北,就出现了这个势头。
部分小钢厂采取让贸易商承包生产线的方式,包销其产能,而定价根据市场定价,采取收取押金的模式来补充流动资金,这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融资合作模式,一旦成熟,也就会出现相互参股控制的高端合作模式。钢铁贸易模式必将为之一变,利益的捆绑将形成稳定的产业链,进而提高产业进入门坎,减少市场波动。
下半年钢材走势分析
根据目前情况分析,市场预测,下半年的经济增长预期在7.2%左右,而国内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在7.5%,三季度末,政府必然将回顾今年政策调控的得失,弥补经济增长缺口,政策修正的窗口必然在四季度初出现。
美国经济恢复性增长的势头越来越明显,全球货币回流美国的态势也越来越清楚,国内政策调控的重点也会逐步从“防通胀”慢慢转向适度刺激防通缩,根据以往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看,通缩对实体经济的损害要比通胀大的多,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和日本经济困境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在这样的情况下,政策转向将会是大概率事件,主要跟随美国退出的步骤而定。
下半年的形势必然比上半年好,经过近两年的钢价下跌,目前一吨钢材的价格还比不上一吨豆粕,目前钢材的价格水平已经在去年的低点左右,自身技术性反弹的动力也在增强,关键是看政策面如何配合,如在三季度末四季度初出现政策放松的倾向,不排除钢价出现报复性反弹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