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钢材一直处于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价格持续震荡,钢厂和贸易商面临的生产经营形势十分严峻,如何稳定钢市,做好钢贸,是厂商所关心的一大热点。日前,上海市钢贸商会副会长、上海五波钢结构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任庆平接受《中国冶金报》记者采访时提出钢厂和钢贸商如何共同稳定钢市,做好钢贸的想法和建议,颇有见解。
任庆平认为,当前钢厂和钢贸商联手稳定钢材市场、做好钢材贸易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从宏观层面来看,由于国内经济增长幅度趋缓,钢材需求强度在减弱,而钢厂产能不断扩张,导致钢材市场供给严重过剩,供需矛盾凸现,整个钢市疲软、低迷,钢价持续震荡回落。”任庆平说,从近十年以来,全世界的钢产量由8亿吨的水平增长到15亿吨,净增长7亿吨,中国钢产量从1.28亿吨增加到7.5亿吨,中国钢产量占全球将近50%。中国钢铁业陷入了产能严重过剩的恶性循环,产品同质化,竞争白热化,厂商面临的销售不畅、库存高企、效益低下、亏本经营状况成为一个常态化。从而导致国内钢材市场持续疲软、低迷,价格震荡下滑,促使同质化的恶性竞争更为激烈,一时间钢价急剧下跌,目前的钢材价格已跌至近4年来的最低点。
任庆平说:要维持钢材市场平稳运行,遏制钢价的跌宕起伏,大起大落,从生产源头的钢铁企业来说,必须严格控制产能的盲目扩张,根据市场需求,积极、主动减产限产,缓解供需矛盾,达到一种健康的供需平衡,这是“减产保价,稳定市场”最根本,也是最有效的举措。
然而,这种有效的举措却终端得不到很好的贯彻实施,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这里涉及的问题很多,很复杂。遏制钢铁产能盲目扩张,淘汰落后产能,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那么简单,这里牵涉到体制、机制问题,关系到地方、中央和企业的经济利益问题,现行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加上利益的驱动和博弈,致使国内的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步履艰难,收效甚微。可以说迄今为止,钢铁行业的兼并、重组,没有一个成功的实例,结果导致越兼并、重组,产能过剩越严重,兼并、重组就意味着扩大产能,一上就是500万吨、1000万吨的规模,产能的盲目扩张,形成的恶性循环,推动了铁矿石、焦炭、废钢等钢铁原料价格的快速上涨,钢铁成本大幅增加,而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放慢,钢材需求回落,加剧钢材市场供需矛盾,价格持续下跌,钢厂只得频频下调出厂价格,企业亏损面扩大。形成了“越生产越亏损”的恶性循环,进一步打压钢材市场价格,致使国内的钢市长期一蹶不振。
任庆平说,国内钢材市场之所以长时期处于疲软、低迷的运行态势,钢价进入震荡下行通道,就是钢铁产能扩张的恶性竞争造成的。据工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粗钢产能达到9.95亿吨,与2011年相比产能增加了1.45亿吨,产能利用率为72%,同比上一年下降了8.46个百分点。2012年中国的粗钢产量是7.16亿吨,而国内今年粗钢产量日均持续在200万吨以上,保守估计将达到7.5亿吨以上。产能的严重过剩,使钢铁生产企业和钢材贸易企业都陷入了恶性竞争的旋涡之中,盈利情况或有进一步恶化的可能。
“从宏观层面来看,当前稳定钢市,稳定钢价,首要的必须坚决遏制钢铁产能的盲目扩张,加速落后钢铁产能的淘汰,使钢材的供需进入一种健康的供需平衡状态,形成良性循环。”任庆平说。
谈到微观层面,任庆平认为这对于钢厂和钢贸商来说,稳定钢市、做好钢贸还有很多事可做,潜在的空间很大。
首先,从钢厂方面看,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生产成本,不搞低水平的同质化竞争,开发钢铁新品,研发高端产品,拓展高端市场,进一步提升市场占有率。
任庆平说目前国内的钢铁生产大都还是粗放型的,有很大潜力可以挖掘,比如我国的钢铁生产的能耗远比欧美、日本要高;我们的钢铁企业的劳动效率也不高,设备利用率低,有的钢厂的产能利用率不到70%,因此节能降耗、降本增效,还是有很大潜力的。这是钢厂增益的增长点,把这项工作搞好了,直接有利于钢材市场和钢材价格的稳定。
“现在国内的一些钢厂搞短期行为,挣眼前的小钱,结果导致低水平的同质化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不愿在高端产品上投入,高端的市场占有率很低。”任庆平说:现在我国还不得不从国外进口一千多万吨钢材,其中大部分是高端产品,而国内一些钢厂,对这部分高端产品的研发不感兴趣,因为这些高端钢铁产品研发需要很大投入,收效的周期较长,有的三、五年内不能见效,而那些现任的钢企领导在自己的任期内看不到效益,往往不愿去干;有的钢企对产品的认证不重视,不肯在这方面投入,使产品很难打入国际市场;不少钢厂却热衷于搞短期内行为,注重那些见效快的低档次大路货产品的开发,满足于粗放型的生产,同质化的竞争,导致钢厂之间的恶性竞争日趋白热化。要改变这种现象,钢厂应该在高端产品的研发上下功夫,拓展高端市场,摈弃低水平同质化的恶性竞争,净化、规范、完善钢材市场。
“要稳定钢市,做好钢贸,对于钢厂而言,经营模式还需不断创新,适应变化了的市场环境。”任庆平说:现在一些钢厂的经营仍处于粗放型阶段,经营模式的手段比较单一,有的还停留在传统的经营方式上,不能适应新的市场环境。以H型钢为例,钢厂在订货上还是传统的“批量订货”,不达到一定的批量不予订货,这是当时处于“卖方市场”的环境,钢材紧缺,钢厂可以将“小批量、多品种”需求的客户排斥在外,而如今钢材市场严重供大于求,进入了“买方市场”,钢厂的经营理念和方式也需变化。钢厂应根据用户的需求,适度备货,设有一定的库存量,特别是一些特殊品种规格的H型钢,以满足客户对“小批量、多品种”的需求。其实,这也是营造、培育市场需求,对钢厂扩大市场占有率是有利的。
任庆平还谈到,我国钢结构出口项目不少,是钢材间接出口的很大一个市场,在往年随着钢结构出口的钢材也就有上千万甚至几千万吨,而国一些钢厂对此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比如,出口到国外钢结构件所用钢材,要求采用国外标准,欧标、美标、日标,等等,当国内一些钢结构制造的业主,向钢厂订货时,提出按照国外标准生产,但有的钢厂则规定,这类钢材只能提供给具有出口资质的代理商,否则不能订货。由于这些钢厂的“墨守成规”,经营方式的单一、简单,经营理念的落伍、滞后,失去了钢材间接出口的机会,自己给营销渠道开拓设置了障碍。
“钢厂的选择钢材代理商上,存在不公布、不透明现象,阻碍了钢材销售渠道的拓展,人为地设置了市场开拓的障碍。”任庆平说,目前一些钢厂的代理渠道比较混乱,有的钢厂在选择钢材代理商上,不是严格按照资质、能力、信誉等方面的考核,往往渗入个人的利益,一些钢厂的供应销售部门,有选择钢材代理商时,凭个人关系,以自己能够捞到多少好处为标准,不是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不顾企业的整体利益,而是考虑个人利益的得失,结果把一批资质好、有实力的钢贸商被排斥在外,人为地设置了销售渠道开拓的障碍。
任庆平还谈到建立良好的、稳定的融资渠道,有利于钢材市场平稳向好运行。他认为钢材贸易需要的资金很大,是一个资金密集型的行业,一个钢贸企业日常可能涉及包括公司基本运营成本,钢厂的保证金、预付款、货款,贸易商的囤货成本,下游的垫资成本,银行的定期还款、存款、转贷,等等,钢贸企业做钢材生意,首先要解决资金问题,做一单生意往往需要三倍资金,才能保证整个资金链的正常运行。现在资金紧缺的问题日趋严重,融资渠道越来越狭窄,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遏制钢铁流通领域的需求释放,显然不利于钢材市场的稳定。
“因而,在融资渠道开拓上,还须开拓,采用多种融资模式,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任庆平说,对于钢厂和钢贸企业而言,融资渠道很多,比如国内、国际信用证,银行承兑汇票,应收账款融资,国内、国际保理,仓单融资,等等,还有组合融资,钢铁销售涉及供应链企业多,而且有相对比较好的监管市场、物流相对发达,钢铁相对好保存。因此,通过办理一家企业的融资可拓展多家企业。要掌握好产品组合策略,不断组合更多的融资品种。
此外,由钢厂、钢贸商和下游终端用户三方一起,承接重大项目的钢材供应,联手解决资金问题,这是适应钢铁行业融资具有企业链条多,保证方式多样化,融资品种多、金额大、融资集中度高的特点,是开拓融资渠道的一个最佳途径。
最后,任庆平表示,当前钢贸企业已经步入“微利时代”,甚至“负利时代”,钢厂和钢贸商企业生存环境更趋严峻。因此,厂商联手,创新理念,共同稳定钢市,做好钢贸,显得更为重要,更有必要,而且一定能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