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量来看,2012年,我国陶瓷产量达到89.93亿平方米,同比增长3.35%,除去10亿平方米的出口,再以全国现有13.78亿人口计算,可得出年人均瓷砖消费约为6平方米。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我国陶瓷产量为45.17亿平方米,同比增长5.8%,整体处于平缓上升趋势。
而从全国范围内来看,在不同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陶瓷砖产量也较为可观。传统四大陶瓷产区产量所占比例依然很大,名列前茅。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提供的资料和数据表明,2012年中国建筑卫生陶瓷行业总体发展依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业绩。
看现状:增幅由两位数向个位数转变
尽管我国陶瓷产量总体向前,在近些年的发展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2008年全国建筑陶瓷产量总体保持迅猛增长,瓷砖产量达57.55亿平方米,较2007年50.10亿平方米增长了14.87%。
2009年建筑陶瓷产量达到64.27亿平方米,较2008年增长11.68%;在2010年,中国陶瓷产量还在继续以两位数保持较大幅度的增长,全年陶瓷砖总产量75.7566亿平方米,比2009年同期增长17.87%。这三年间,中国陶瓷产量的增长速度是惊人的。
2011年,全国陶瓷砖总产量为87.01亿平方米,相对上年75.76亿平方米的产量增长了14.86%。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信号,尽管我国陶瓷产量自2004年以来连续第八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但增幅较2010年的17.87%的增幅已经开始有所减缓。
巨大的变化发生在2012年。去年我国陶瓷砖总产量为89.93亿平方米(899260万平方米),比上年产量仅增长了3.35%,自2004年连续八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之后,2012年我国陶瓷产量第一次告别两位数增长,增幅大幅回落,只有3.35%。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陶瓷已经从一个高速的发展时期,步入了平缓的发展时期。这是一个过渡期,而且这个过渡期可能不是一年两年,今后我们可能很难再看到两位数增长的时代。
谈缘由:亏损基数受消耗市场饱和度趋高
对于这个变化,我曾做出过预测。2012年1月6日我在专栏文章"建筑陶瓷2012年展望"中明确写道:"预计2012年我国建筑陶瓷产量的增长在5%以下"。
预测不是随意进行的,较早之前我就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企业普遍反映2012年的经营形势之严峻为十多年来所罕见,亏损企业数量和亏损额出现较大幅度攀升,建筑陶瓷亏损企业数量增加15.15%,亏损额增长77.32%;卫生陶瓷企业亏损数量增长25%,亏损额增长9.56%,两类企业出现亏损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是建筑陶瓷企业规模较大,前几年总体效益较好,亏损额基数较低。正因为有了好底子,所以增幅还是比较大。
但从2012年起,全国1400多家规模以上建筑陶瓷企业实现利税370亿元,同比增长8.6%,增速比上年就下滑了25个百分点,考虑到工资、原材料、能源、物流成本等的上涨,大部分建陶企业的利润率和效益开始低于2011年。
正是行业内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前期对良好根基的消耗,2012年全国陶瓷砖产量结束了八年来两位数的增长时代。而经过我的数据分析,排名世界陶瓷生产第二位的巴西,其2011年的产量约为8.4亿,只占中国的十分之一。中国有近90亿平方米的陶瓷砖产量,占全球中产量的60%多,生产总量已经在全球顶端,陶瓷市场内的饱和程度已经相对较高。
另外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去年全国陶瓷砖产量有11个省市自治区出现负增长,可见发展明显放缓是整个行业的特征。当然,从大的格局上讲,没有动摇全国陶瓷产业的基本格局。
人均消费:表观瓷砖消费量全球登顶
(2012年中国陶瓷砖表观人均消费为5.92平方米;-表示所占数额很小,在此忽略不计)
中国是瓷砖生产大国,上世纪90年代末,陶瓷行业开始出现"我国陶瓷砖产量严重过剩"的呼声,但随着陶瓷行业竞争的白热化,不少陶企依然不断加线,扩张增产。于是行业内经常能看到一边高呼产能过剩、供大于求,一边却加班加点、降价促销的奇特景象。
在这种奇特背景和利益驱使下,中国的陶瓷产量一路高歌猛进。在众多的瓷砖生产国中,中国的表观人均瓷砖消费量正在节节攀升。2010年我国表观年人均瓷砖消费量[=(年产量-出口+进口)/人口总数]已经达过5平方米,处于世界高位,明显超过如巴西、印度、伊朗等绝大多数世界瓷砖生产制造消费大国。2011年我国表观年人均瓷砖消费量又达到了5.6平方米/人。
行业普遍认为,6平方米/人是行业临界数字,很多人认为世界上人均瓷砖消费超过6平方米就达到饱和了。历史上2005年西班牙瓷砖产量6.09亿平方米(当时位于世界第二大陶瓷砖生产制造大国),表观人均瓷砖消费量达到了6.7平方米/人。我国目前表观年人均瓷砖消费量是全球第一,距2005年的西班牙创造的超高人均瓷砖消费量只差20%。
2012年我国陶瓷砖产量89.93亿平方米,年人均表观消费几乎达到6平方米,明显高过世界人均拥有量,表观人均消费量喻示我们处于产业过剩的边缘。我国的陶瓷砖产能与实际产量人均水平虽未突破世界极限,但应该已经处于相对过剩的边缘,如果仍以90%的产量内销的话,很可能用不了几年,陶瓷产量过剩的状况就会全面出现。
话说过剩:产量过剩表现多样
许多行业人士都认为年人均陶瓷砖消费6平方米是一个临界数据。目前我国年人均陶瓷砖消费大约就是6平方米,但是2005年西班牙年人均瓷砖消费量达6.7平方米。事实表明我国的陶瓷砖产量处于:产量增幅渐缓,过剩趋势渐明。
尽管如此,陶瓷砖产量的过剩并不恐怖。过剩是市场经济发展之必然,我国建筑卫生陶瓷近十几年在"产量过剩"的包围下发展,似乎永远没有过剩,这是不可能的。我国的陶瓷砖行业几乎是100%的民营企业,充分竞争,趋利导致过剩,市场调节提升。更何况,陶瓷砖产品属于个性化产品,几乎不太可能出现全行业产品过剩,更不会出现全行业亏损。2013年上半年产量仅增长5.8%,但喷墨印花机的增长超过50%,意味着喷墨印花产品增长将超过50%。
怎样理解正在或即将出现的陶瓷砖产量过剩?可能各有各的见解。我看来,现阶段我国陶瓷砖产量过剩更多的表现为:政策性过剩;阶段性过剩;结构性过剩;动态性过剩;相对过剩等等。
政策性过剩,主要就是国家出台影响宏观经济或房地产发展的政策,造成房地产成交大量下挫,如:全面积征收房地产税,房地产大面积限购,"国20条"等等,而造成陶瓷砖产品销售萎缩,但政策取消后,又出现井喷。最近国家限制楼堂管所建设,直接导致不少新上陶板、薄板生产线受到销售的压力。
阶段性过剩,整个行业本身比较饱和,由于特大季节性变化,如:洪涝灾害、冰冻灾害、或农忙季节,而使陶瓷砖产品出现较大面积、大量滞销,产品积压。
结构性过剩,某种、某类产品大量过剩,如:全抛釉产品、微晶石产品大行其道,大量取代传统抛光砖产品,而使抛光砖产品出现过剩,大量私抛厂倒闭;地爬墙流行,而使传统瓷片出现过剩。
动态性过剩成为常态,由于我国陶瓷砖产量基数巨大,抛光砖、瓷片、仿古砖、大理石瓷砖、喷墨印花砖等多种品种中,今年几类产品表现过剩,明年另几类产品过剩。
相对过剩,由于陶瓷砖产品是极为个性化的产品,整个行业几乎都由民营、私有企业分散构成,市场经济主导、行业充分竞争,行业自身具有极强的应对调节能力,各时期出现的过剩多是相对过剩,容易调整度过。
上半年形势大好市场调节能力强
相较于去年我国瓷砖市场的阴霾惨淡,今年上半年瓷砖行业形势可谓一片大好,高、中、低端品牌产品均供不应求,而工程、零售也都双双飘红。以下我所举出的数据和事件可能会更具说服力。
去年一佛山陶企仅有一个月销售过亿,到了2013年,几乎月月销售过亿;广东一知名陶企去年全年销售约40亿,但就在今年上半年竟出现了单月销售过6亿的辉煌业绩;去年我到访夹江时,当地知名陶企13条生产线9月份仅开两条线,今年生产线不仅全部启动,公司还苦于招不到工人;四月底华东一陶企副总裁一行八人来到佛山,两天后她自己回去了,其余统统留下,在广东安营扎寨,跟踪所有的OEM订单。上半年我受多方邀请,分别考察了景德镇产区、闽清产区与淄博产区,所到之处,处处一片莺歌燕舞。
细细想来,上半年的大好形势可能和去年的市场形势相关。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今年上半年国内房地产成交额同比增长约40%;成交面积增长约30%。瓷砖市场的火爆,一定少不了房地产市场的支持,房地产回暖,是陶瓷产量火爆的重要原因。
同时陶瓷砖行业是一个充分市场化的行业,99%以上为民营企业,其自身具有市场调节能力。去年陶瓷行业销售表现不佳,大量陶企就提前停窑检修,去库存化,全面适应市场的发展,因此今年年初,经历了市场打磨的大部分陶企进一步加强了其自身的市场竞争力。而今年年初"新国五条"与"新国五条"细则的出台,又造成全国(三、四月份)二手房交易大面积井喷并伴随着整个房地产交易量上升,其中二手房的大量再装修又大大推动了瓷砖需求。
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在市场强有力的推动下,上半年陶瓷市场开门大红,各大陶瓷产区的销售成绩也较为喜人。
总结
概括来讲,我国陶瓷砖产量已经非常大,我国陶瓷砖行业已经从高速发
展期步入了平稳发展期,未来几年很难出现两位数增长,各种形式的过剩会不断的出现,所谓:产量增幅渐缓,过剩趋势渐明。这个行业有充分的自身调节能力,能够应对各种形式的过剩。但也提醒陶企的老板们,在发展扩张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各种形式的过剩对不同陶瓷砖产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