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城县陶瓷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萌芽于西汉,兴起于唐宋,鼎盛于明清。北京故宫古建筑群装饰所用琉璃,很多产于阳城;上世纪70年代,阳城陶瓷厂所产玉柱茶具,被人民大会堂宴会厅选用……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上世纪80年代,阳城陶瓷产业跌入低谷。
进入新世纪,阳城县重新审视县情,确立了振兴陶瓷产业的重要决策,大力招商引资,建设工业园区,发展陶瓷产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和积累,阳城陶瓷经历了艰难起步、快速发展、择优选优等阶段,展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安阳陶瓷园区、芦苇河工业走廊、东冶陶瓷基地、演礼日用陶瓷基地4个产业园区已初步建设成型,现有陶瓷生产企业30多家,生产线35条,年生产能力1亿平方米,年产值26亿元,利税2.6亿元,安排就业1.2万余人。其中,建筑陶瓷生产规模占到全县陶瓷规模的96%。预计到“十二五”末,园区投资规模将达120亿元,产能达3亿平方米,产值达150亿元,安排就业3万人。
今年前三季度,全县陶瓷产量达到750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5%,实现产值近20亿元,陶瓷业成为阳城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
陶瓷业呈现出健康发展态势
近年来,阳城陶瓷业产销两旺,客商投资欲望高涨,已进入新一轮黄金发展期,并呈现出以下新特点:
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多年来,阳城县坚持继承与创新并举,增量与提质同步,注重引进项目的科技含量,实施品牌战略,引进一流建筑陶瓷企业,新建先进的陶瓷生产线,逐步打入中高端市场,提高了阳城产区知名度。四川琳度瓷业投资建设的晋陶高档日用品项目,将文化艺术设计与陶瓷制作有机融合,独创三维陶瓷技术,专业生产五星级酒店及高档会所专用瓷具;大自然公司、福龙公司生产的300×600mm规格的数码喷墨印花砖,产品花色品种齐全,档次大幅提升,附加值增加30%以上。阳城县发挥政府引导推动作用,鼓励并扶持企业加强技术人才引进,加强新产品的研发和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应用,着力打造集陶瓷设计、研发、生产加工、陶文化传播为一体的建瓷工业园区。同时,以阳城职业高中为基地,与国内专业大专院校联合开设陶瓷专业班,培养陶瓷产业技术工人,奠定产业发展人才基础。
以产业配套为核心,促进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围绕打造陶瓷产业基地的目标,阳城县实施了产业配套“十大基础设施”工程。完成了建瓷园区公用道路、产品展销中心、南部乡镇联网园区供水管网、台头11万KVA变电站、八甲口铁路集装箱货运站、污水处理厂等涉及水电路运销的“六大工程”;在建工程有2×13.5万千瓦热电联产项目和年供气量为10亿立方米的西气东输园区供气站项目,为园区清洁能源的使用提供了保障;规划建设有阳济公路拓宽改造、八甲口快速通道“两大工程”,缩短了园区与铁路货运的距离,可降低近三分之一的运输成本。配套设施的相继完善,为陶瓷业扩大产能奠定了坚实基础,仅今年,新建、续建项目即可新增产能7000万平方米,增加就业岗位5000个。
以合作共赢为核心,加快投资主体多元化。企业与企业之间抱团发展,有利于企业“市场共创、技术共享、人才共用”,避免了企业间的恶性竞争。阳城建瓷园区东冶基地新建的星光陶瓷公司就是由园区一期的恒昌陶瓷和大吉陶瓷两家企业合作投资兴建,通过一个项目,形成三家企业良性互动;金玉陶瓷集团公司下辖的金石、龙飞、九龙、金龙、山溪等五家企业股东交叉参股,形成了良性竞争、优势互补的格局。阳城县还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更加优惠、开放的政策,鼓励民营资本向陶瓷产业积聚,引导国有企业向陶瓷产业发展。目前,阳城县民间资本陆续涉足陶瓷领域,并与外资融合发展,天一陶瓷、盛世陶瓷等一批本土民营企业已成为陶瓷产业的新兴力量,为本土民营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阳城振兴陶瓷产业的有益启示
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中,阳城县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地理优势,把传统陶瓷产业作为转型发展的重点,走出了一条“阳城模式”转型发展之路,也带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启示之一:紧盯转型目标,坚定不移,一抓到底。
转型发展要立足实际,不能丢下优势找优势,更不能丢掉特色找特色。2002年起,阳城县立足实际,把传统陶瓷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来建,作为非煤主导产业大力发展,下发《阳城县人民政府关于陶瓷建材工业园区招商引资的有关规定》,在土地、税收等方面进行了优惠、奖励,对园区初期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广东佛山、福建闽清、湖南岳阳等地企业陆续落户园区。“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多年来,阳城县紧盯目标,一抓到底,科学定位阳城陶瓷产业,依托资源优势,出台优惠政策,搞好综合服务,搭建招商平台,吸引客商投资,做大做优做强产业,努力建设中西部地区陶瓷生产供应基地。“十一五”期间,阳城县完善园区一期工程,合理规划开发二期工程,使园区形成年产1亿平方米的生产规模。“十二五”以来,阳城县以建瓷产业为主导,适当布局和发展建材、铸造、物流等产业,在现有规模的基础上,下大力气狠抓建瓷园区二期建设和三期上马,持续提升建瓷产能。
启示之二:紧跟时代步伐,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
多年来,阳城以园区为载体,实现土地节约利用、资源优化配置、基础设施共享,做到以建筑陶瓷为集群,带动日用、琉璃等产业的发展,提升原材料的利用效率;以创意设计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展高端产品,对新引进企业择优选优,在档次提高、挖掘文化上做文章,努力把阳城陶瓷这张名片擦得更亮;延伸产业链条,通过陶瓷产业的带动效应,与之密切相关的模具、陶瓷机械、货运物流等衍生产业逐步配套,形成了横向配套、纵向延伸、产业互补、行业衔接的良性互动循环发展模式。
启示之三:紧扣发展脉搏,全力优化软硬环境。
阳城县积极建立政府引导、服务、协调管理机制,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困难,为企业提供全方位、专业化“保姆式”服务,并着力破解工业用地困局,加大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和利用,加大对陶瓷企业的供电保障力度,完善管网和储存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科技提升、规模扩张提供强有力支撑,使陶瓷产业的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
启示之四:紧抓生态建设,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项目布局上,阳城县坚持把新上项目与城镇建设、生态建设、园区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谋划、系统推进。在环境保护上,注重统筹安排,综合整治,一体化监督。每年与陶瓷园区签订环境保护工作目标责任书,每年用于园区环境绿化、除尘、排污等项目治理的环保资金投入不少于1000万元。
阳城县坚持主导产品高端化提升、产业组织规模化重组、产业布局园区化集聚的发展模式和路径,使陶瓷这一与百姓生产生活紧密相连的传统产业充满活力,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窑炉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窑炉网所有,任何媒体文章来源于中国窑炉网、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窑炉网http://www.chinakil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