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是民族文化与精神的浓缩。木会朽,石会崩,人会亡,而瓷,却在岁月的长河中依然故我地折射出诞生它的时代的光辉。中国影视剧必须有中国文化特色。陶瓷文化可供影视剧发掘的资源何其丰厚,何以火爆全球的《人鬼情未了》是美国电影?拉坯制陶瓷竟成为美国式镜头经典?中国是瓷的祖国,可夺得1953年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的沟口健二的《雨月物语》恰恰是凭借了陶瓷的神秘与神奇意境:低矮的窑屋、拉坯胎的辘轳车、冒烟的柴窑、茫茫雾霭、夜运瓷器的小船、女鬼若狭……陶瓷意味、聊斋意蕴,依稀仿佛、似曾相识。这不能不让景德镇人扼腕长叹!而今,景德镇陶瓷文化题材影视剧的持续升温标志着到了崛起的时候了!当然,仍存在不少问题,最严重的是名不副实,品牌是景德镇,内容是陶瓷,但实质上缺少景德镇的地域特色,因而,强化景德镇地域历史特色,而不是对地域的似是而非,彰显无可替代的景德镇陶瓷叙事,把握传统历史文化的“本真”,这样才能打造出名副其实的瓷都景德镇的名片。
CHINA-中国,china-瓷,中国是瓷的祖国,景德镇是中外闻名的瓷都,以青花瓷、颜色釉瓷、粉彩瓷和青花玲珑瓷享誉中外。而电影、电视剧作为城市名片无疑对推介这座城市地理历史面貌与文化遗产精神等方面起着重大作用。
据学者沈弘考证,早在1927年2月21日,伦敦举行了中国影片《青花瓷盘的传说》首映仪式,英国王后亲自出席,这是最早在海外上映的中国影片。青花瓷盘上,湖畔老柳,亭台孤舟,古桥上老员外气急败坏追赶着一对男女。在瓷盘的上方还有一对斑鸠。电影演绎的是一则窑炉中国古代爱情悲剧。老员外要包办女儿的婚姻,女儿与青年张武私奔到荒岛过起田园生活,但老员外竟然买通杀手射死张武,于是女儿点燃茅屋自尽。这对男女死后化成一对斑鸠相守……虽然故事发生地为杭州,但众所周知,青花瓷是景德镇人在元代的创制。元代南昌人汪大渊所著的《岛夷之略》一书中,就记载有青花瓷器已经大量输出海外作为贸易之用。
中国第一部名副其实的景德镇陶瓷题材故事片直到1979年才出现,片名《祭红》。祭红是景德镇瓷工的又一创制,始于明代永乐、宣德年间。成功的祭红,其色泽安详深沉似霞,故名霁红,朝廷常作祭祀用;民间有“孝女跳窑”方烧成的传说,故传为祭红。电影《祭红》的故事时空从1929年跨越至1957年,老瓷工程瑞生与女儿莹童、外孙女小莹童的悲欢离合,既反映了程瑞生一家为烧制出已失传的祭红的艰辛,又揭露出瓷霸对瓷工的压榨剥削和残酷迫害。当年《祭红》剧组在景德镇拍摄,曾轰动一时。
但此后此类题材的影视剧却又寥若晨星。然而,2000年以后,银幕荧屏上又出现了一系列以景德镇陶瓷文化为题材的影视剧,如电影《青花》(2004)、25集电视连续剧《青花》(2004)、35集电视连续剧《大瓷商》(2008)、30集电视连续剧《雾里看花》(2009)、30集电视连续剧《景德镇》(2011),还有与景德镇陶瓷文化若即若离的40集电视连续剧《青瓷》(2012)、44集电视连续剧《正阳门下》(2013)等,大导演大明星阵容,引发了一个新视角的收视趋向。虽难望火爆的谍战剧、长寿的历史剧、亲民的家庭伦理剧之项背,但比起此前的灯火阑珊,这实在是一种突破性的绽放。固然,这与中国社会由政治性向经济性转型,政通人和、“盛世藏瓷”、收藏市场集体发热升温等不无关系,但从深层次来考量,其中亦折射出观众对最具中国传统特色的陶瓷文化回归的认同和正本清源的觉悟,而陶瓷的烧制过程与人生、人类情感有太多的关联。
电影《青花》号称为纪念景德镇建镇1000周年而特别拍摄的电影,在形式上作了一番创新。影片以青花瓷为红线,串起了三个不同时代—元代、清末和民国抗战时代的故事,三个故事各自独立,但编导让同一个演员杨子扮演同一个名为杨放的角色,恍惚间,时空交错,身份重叠,既有中国封建民俗转世之影,又有西方后现代的“穿越”之风。《青花》的影像渲染并凸显了琳琅满目的瓷的世界,营造出流淌的瓷河氛围。元太祖忽必烈马背上得天下,为悼念追随其出征而以身殉职的将士,在景德镇御器厂烧制甜白瓷以纪念,因北人崇尚白,而处于南方的景德镇喜爱的是满眼青绿,雪白山青,审美的碰撞,北国风光与江西清秀交融,使白地青花瓷更上一层楼,元代的杨放是为了青花瓷的创制呕心沥血;清代的杨放留美归来,脚踏被列强凌辱的土地,传统的忧国忧民之心与留学西方的开放,让他想成就一番青花瓷业以报国,然而,报国无门感叹无语;民国时期的杨放仍有着潇洒倜傥的外表,实质却是一利欲熏心的伪君子,无论是对青花瓷还是对他的女友青花……也许编导的意图是演绎瓷的长河中人性的异化扭曲,情爱如瓷般柔美又脆弱。
25集电视剧《青花》展示的是一传奇故事。围绕着民国时期国宝青花日月樽中的“月樽”被盗和追找为主线编织故事。一时间,北人南下:豪侠任凭风、前清遗老—大内总管秦建栋、北帮等相继来到景德镇查找寻宝,而盗取月樽的日本间谍宫本潜伏景德镇多年,且野心勃勃虎视眈眈景德镇著名青花世家薄家的青花秘笈,司马家为争青花王不择手段,官商勾结、纠葛难缠,但司马弓最终醒悟,转而护国宝和秘笈……就这样在情感纠葛织就的错综纷繁的网中,上演出一幕幕家族恩怨、民族情仇之大戏。
36集电视剧《大瓷商》比起《青花》,更见其中国陶瓷史诗剧之格局和气魄。该剧以景德镇为地域背景,烧炼大龙缸开幕,以陶家、赵家两陶瓷世家的恩怨情仇为主线,展示了几代陶瓷人的悲欢离合,上接明末清初景德镇制瓷业的变迁,下连民国抗战民族陶瓷业的兴衰,其叙事时空从民国四年秋延展到抗日战争胜利后,在时间跨度上长达30余年;从空间的跨度来看,从瓷都景德镇到省会南昌,从南昌到浙皖鄂粤沪到马六甲海峡,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纵横捭阖洋洋洒洒。从陶瓷手工业到陶瓷机械化工业,从制瓷秘笈到技术革命,从工业到商业,从景德镇到省内外,从中国到日本到法国,从陆上陶瓷之路到海上陶瓷之路,《大瓷商》之“大”使出了浑身解数,海阔天空,不可谓不大,彰显了编导视瓷文化的发掘展现为己任之胸怀。
国宝青花日月樽也好,祭红大龙缸也罢,瓷元素昭示了瓷哲理:人生如炼瓷,土与水的糅合,历经火的炼狱,是成极品精品普通品还是废品,只有出窑才见分晓,但有一条,再也回不到过去了。而越是精美的瓷器越经不起碰撞,这,太像人的感情。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窑炉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窑炉网所有,任何媒体文章来源于中国窑炉网、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窑炉网http://www.chinakil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