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工业窑炉,很多人并不陌生,中国就是瓷器的诞生地,而对于工业化大生产下建筑陶瓷窑炉的变革史,作为相对西方来说陶瓷工业起步较晚的国家,中国的陶瓷窑炉变革历史,是一部不断对外学习、引进的历史。
大产量、低售价、毫无标准可言,成为了长期以来中国陶瓷行业窑炉产品需求的代名词。长期以来,中外陶瓷市场需求的不同,造就了中外陶瓷生产模式的不尽相同,更造就了中外陶瓷窑炉需求的各不相同。在窑炉产品需求差异化较大的背后,中国的窑炉产品在“摒弃”了国外窑炉产品的“形”——窑炉要求的同时,似乎连它们的“神”——核心技术也一并丢掉了。
所以我们慢慢地看到,即使价格不再低廉,节能减排、稳定性好、智能化程度高、产品品质能够得到保证的窑炉产品也开始进入中小陶瓷企业的视野。在这样的需求之下,优秀的窑炉企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了国外优秀窑炉技术的引进与自我创新上来,一场关于窑炉的变革与提升运动,正在展开。
过去长期以来,国产窑炉相对于欧洲设备来说,都是落后陶机产品的代表,国内大量实力雄厚的陶瓷企业一般都向意大利、西班牙企业购买窑炉设备,而对广大的中小陶瓷企业,尤其是山东、四川、高安等产区的企业来说,在相对较弱的企业实力以及三四级市场作为终端定位的前提下,鲜有企业会选择进口窑炉,国产的廉价窑炉成为了这些企业的首选。
1983年,国家建材研究院研制成功了26m双层油烧辊道窑,用于烧成釉面砖;同年,广东佛山全套引进先进的意大利辊道窑;1988年,国家建材局以购买图纸的方式,从意大利唯高公司引进了整套瓷砖生产线的图纸与技术,在四川自贡建陶总厂建了一条年产70万平方米墙地砖国产化示范线,生产线设备按不同工段分包给几个国营的设备制造厂,其中窑炉部分由唐山轻工业机械厂制作,从而实现了陶瓷窑炉的国产化。
与此同时,广东部分企业还通过对进口窑炉进行测绘的方式,模仿制造出了窑炉设备, 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窑炉设备的产业化。可以说,中国的窑炉产业经历了引进技术、模仿抄袭、外资进入等阶段,这也是中国窑炉产业化、市场化的最初雏形,尤其是外资的进入,直接带动中国陶瓷窑炉产业的快速提升。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窑炉网”的网页作品,如文字、图片、视频以及其他延伸内容,版权均属中国窑炉网所有,欢迎其他媒体转载借用,但必须注明出处为“中国窑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