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政策和投资的青睐,并不能掩盖目前节能环保产业存在的问题。总体上看,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企业表现与巨大的环保投入和市场规模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从产业链内部看,弱势明显:以企业为主体的节能环保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一些核心技术尚未完全掌握,部分关键设备仍需要进口;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产业集中度较低;节能环保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有影响力的品牌较少。而产业外部环境同样不容乐观。市场环境不规范,地方保护、行业垄断、低价低质恶性竞争现象严重,甚至在一些地方出现了排污指标成为特殊商品——只要交钱就可以肆意排污、环保收费成为地方政府开支的补充,难以用于环保的严峻局面。
不得不说的是,一揽子振兴政策确实可以推动市场的快速增长,但是如果没有应用质量的提升,节能环保产业市场规模的增长只会是“虚胖”。
纵观世界各国,在公开竞争的市场领域,没有哪个产业是依靠政府扶持出来的,而是从规范良性的市场竞争中而来,优秀的企业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搏杀”出来的。要培育出健康强大的产业和企业,还要从符合节能环保产业市场特点的客观规律入手,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出台强制性的法律法规和行政措施,加强环境法制化管理;建立相关配套机制,通过交易机制、价格引导来使企业心甘情愿地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加强舆论引导,无论从全民教育,还是企业的运作过程,使节能环保意识内化于心。
概括来说,我国在过去几十年的粗放式发展中欠账太多,不可能一蹴而就。如何能将节能环保从纸上谈兵真正落实到社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如何把“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市场”,能够提供真正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考验着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的智慧。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产业发展处于“政策扶持-集中投资-产能过剩”的模式之中,即便是新兴产业也难以幸免,近年来苦苦挣扎的光伏产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因此,决策层在明确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支柱的同时,也应该对产业的发展有一个更精确的判断和更具体的规划,从而防止各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让节能环保产业能够真正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