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至13日,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仇保兴率全国政协调研组来鄂,就“华新集团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和固态废弃物问题”作专题调研。
会上,湖北省发改委、经信委、环保厅、住建厅分别介绍湖北省生活垃圾处理的规划制定、项目推进、行业监管、监测评估等方面的工作情况,并就推进这一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此外,全国政协调研组13日还实地考察了赤壁水泥厂生活垃圾处置情况、武汉陈家冲垃圾预处理场。
近期伴随“垃圾围城”的热议,水泥窑炉协同处理城市垃圾的呼声喧嚣尘上。
庞大的市场潜力,加上垃圾围城下的紧迫处理需求,令相关企业在上海、广东、湖南、河南、重庆及湖北等地陆续开展水泥窑协同处置布局。到2017年,仅华新水泥就拟在珠三角投资建设5到10个生活垃圾预处理工厂,处置能力达到200万到300万吨/年,全国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总量可达到2000万吨/年,占全国1/10的生活垃圾。
事实上,水泥窑协同处理城市垃圾并不是一时兴起。
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就在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上开始了积极的尝试,并取得了显着效果。但限于国内技术、政策、标准有待完善,这种垃圾处理方式的进展难如人意。
“政策上虽然提出鼓励的方式,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并没有看到与之相对应的措施。目前水泥窑协同处理垃圾方式与垃圾焚烧发电企业的补贴方式很不对等。水泥窑协同处置垃圾的不但没有发电补贴,而且地方政府补贴的垃圾处理费用也常常低于垃圾焚烧发电企业。这也是我们水泥企业困惑的地方。”华新水泥经理表示。
大多数鼓励政策较为笼统,价格政策空白。在中国,垃圾的水泥窑协同处理方式的瓶颈并不止于此。
由于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处理工艺和关键技术不成熟,企业运行管理经验不足,废弃物特性有待明确,缺乏针对性排放标准、污染控制标准、产品质量控制标准等风险控制相关标准和完善的控制措施,管理体制不够健全等等令国内水泥窑处理垃圾一度面临好技术难推行的现状。
资料显示,在发达国家,已有约2/3的水泥厂使用生活垃圾、污泥预处理后形成的替代燃料。有环保专家指出,虽然中国的部分企业在先行先试中积累了有益经验,但从整体来看中国水泥行业使用替代燃料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起步晚、进展慢、种类少等差距。在全国约5000家水泥厂中仅有10余家水泥厂使用替代燃料,年替代量不足5万吨标煤,行业总体的燃料替代率不足1%。
事实虽然如此,但在水泥工业中,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因其对垃圾处理彻底、几乎没有二次污染等众多优点使其相对于其他污泥处理技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这一系列不可比拟的优势开始越来越被政府所重视。
本网注明:了解更多窑炉相关行业资讯与信息,请关注中国窑炉网。同时您还可在本网免费注册索取《中国窑炉》杂志,获取更多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