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人类开发利用煤炭的历史十分悠久,但早期仅限于照明和提供热量,应该说无论是使用范围还是依赖程度都很低。
直至18世纪6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随着英国人瓦特发明了蒸汽机,才正式拉开了人类大规模开发利用煤炭能源的历史序幕。1831年,著名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从此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而煤电在电力生产领域中处于主导地位,因此电能发现与利用又将煤炭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峰。人类对煤炭的开发利用史就是一部工业窑炉发展史与社会文明史,因此煤炭被人们誉为“工业的粮食”、“黑色的金子”。
尽管燃煤污染问题屡遭诟病,但是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仍处于主体地位。原因有二:一是由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特征决定。众所周知,我国能源资源特点是“贫油少气富煤”,煤炭资源丰富,储量居世界首位。据统计我国2012年一次能源消费比例为石油占17.7%、天然气占4.7%、煤占68.5%。而我国天然气资源则相对匮乏,大量依赖国外进口,进口价格较高,气源缺口较大。因此无论是从经济可行性角度,还是基于能源安全角度考虑,天然气发电大规模替代煤电都不具备可操作性。二是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其他能源虽发展迅猛,但在能源结构中仍处于从属辅助地位,暂无法全面替代煤炭而成为主导能源。所以寻求煤炭清洁利用方式将是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兼顾能源供应与环境生态的一条重要出路。
“近零排放”是指通过技术革新,使火电各项大气污染物排放指标达到或低于燃气机组排放限值。通俗地说,就是燃煤机组能做到比燃气机组更清洁。可以说“近零排放”一旦实现,将真正达到煤炭清洁利用的目标。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窑炉网”的网页作品,如文字、图片、视频以及其他延伸内容,版权均属中国窑炉网所有,欢迎其他媒体转载借用,但必须注明出处为“中国窑炉网”。更多精彩资讯可以免费订购《中国窑炉》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