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段时间内,国内各陶瓷产区相关的环保事件也是层出不穷,多地陶瓷生产线遭遇停产的尴尬状况。
作为陶瓷生产和消费大国,我国的陶瓷行业属于资源型、高污染、高耗能行业,大部分企业分布在城市郊区,污染点多面积广泛,生产水平落后的企业不计其数等一系列的原因使得陶企成了国家治理环保的重要抓治对象。环保治理手段日益加强,直接给予陶企偌大的压力,对于陶企而言无疑是在“劫”难逃。
废渣是陶企环保治理最大难题
“三废”是环保治理的主要途径,对于陶企而言,“废水”是最易处理的环节。对生产作业中产出的废水,许多陶企目前都修建了污水处理池,将污水进行集中沉淀处理,把处理过的 污水再次投入生产流程循环使用。不仅起到了缓解废水污染的作用,还能为企业“开源节流”。
废气的处理目前在陶瓷行业内技术也相对成熟,窑炉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废气主要分为粉尘和高温气体两种,其中高温气体往往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氟化物等,不仅粉尘分散度高、颗粒细微,而且排放量大,不宜被传统除尘器清洁。
因此,为了达到更好的处理效果,很多企业选择水力除尘、机械除尘及脱硫塔等多种除尘手段相结合的模式进行废气处理,但目前而言大多数手段的运用费用较高,很难在陶瓷行业中得到广泛推广。
除了废水废气,废渣可谓是陶企治理“三废”中最令人头痛的。在造胎、烧制、打磨过程中产生的泥胎和陶瓷碎片,其中有一部分和废水混合存在,并成为陶瓷废水的主要污染物,特别陶瓷磨边过程中产生废渣,而且年产量巨大,已成为一大环保难题。
从严格意义上讲,废渣并不属于危险废弃物,也并不会对员工健康造成过多影响,正是因此也直接导致了陶企针对废渣治理的态度各不相同。
目前减量处理排放是陶企内部使用最多的方式,有部分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和精力,会选择将废渣直接进行倾倒、填埋。虽然有不少企业已逐渐提升对废渣处理的重视,选择传统过滤设备来处理废渣,不过随之而来的高额成本也让很多陶企感到“汗颜”。
环保压力加大,陶企在“劫”难逃
近日,广东佛山环保部门24小时不定时上门检测污染排放情况成了目前的环保执法常态,而且检测数据回到环保局当场就解封,立马存盘,这一举动得到了多地环保部门的效仿。
从当前国内大环境来看,随着环保政策的收紧和严格之行,未来陶企面对的环保压力势必增大。
据佛山禅城区常务副区长卢建华通报,2013年,禅城的陶瓷行业生产总值达到270亿元,占到建筑行业总产值的82%,占到传统行业总产值的33%,更占到禅城工业总产值的10.7%。陶瓷行业还吸引了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及信息流。然而,在2013年禅城陶企排放的污染物中光是二氧化硫的含量就高达4094吨,占禅城工业总量排放量的78%。另外,排放氮氧化物高达4703吨,占工业总排放的82%,产量与排放量明显不平衡。
现阶段,国内不少陶瓷企业对于环保的态度仍处于被动状态,政府一出台新规定就都进行针对性改造,其余一概不管,环保治理的积极性并不高。除此之外,考虑到陶企是纳税大户,部分地方政府在考核陶企“三废”时执行力度并不严格,甚至存在置之不理的情况,无形之中加大了治理陶企污染的难度。但也正因如此,国家更加坚定了加快治理陶企污染的脚步。
据悉,佛山市环保部门决定,自去年整治至今还未完成深化治理工作的,必须停产调整,分管该市环保工作的副市长许国明表示他将从佛山市26家上规模陶企中抽签,随机选择5家企业进行检查。
虽然成本因素会制约陶企在绿化、环保上的投入,但总体而言,治理污染、追求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必然选择,企业当前需做好充分准备以面对未来的各种压力。
本网注明:本网内容旨在传播更多窑炉相关行业资讯,请关注中国窑炉网。转载或分享请务必注明来自“中国窑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