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建材行业产能过剩早已是不争的事实,虽然国家出台了不少遏制产能过剩的政策措施,但目前钢材、水泥等行业总体上还在不断增长。对此,中国建材联合会会长乔龙德在9月18日的中国建材企业“走出去”座谈会上表示:“我国建材企业‘走出去’已经由产品为主向资本阶段跨越,这是建材行业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实现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必然途径。”
国内企业出海将实现资本阶段跨越
我国建材工业自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随着技术装备、产品质量与功能的不断提升,对外合作贸易得到较快发展,在出口产品、技术装备和城堡工程建设项目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我国建材企业“走出”先后经历了产品“走出去”、网点式“走出去”、成套技术装备和工程总承包“走出去”三个阶段。乔龙德介绍,当前我国不仅主要建材产品产能均已占到世界50%以上,水泥、陶瓷、石材加工及墙体等产业的成套技术装备也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单靠产品、网点式、成套技术装备‘走出去’已经无法满足中国建材工业国际化的需要,因此必须以投资或并购作为未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切入点。”这实际上是中国建材企业出海模式已经开始向资本阶段跨越的表现。
机遇与挑战并存
我国主要的传统产业绝大多数已处于产能过剩状态,除了水泥、玻璃行业,陶瓷行业的产能过剩比例约为10%—15%;国内家具业预计产能过剩近30%,目前行业开工率只有60%—70%。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虽然我国建材产品出口积累了不少经验,但建材企业在海外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诸多问题。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建材商品出口155亿美元,增速同比回落7.8个百分点,建材产品的出口形势并不乐观。
“一方面是国内因素,政府引导和扶持政策法规相对滞后于企业‘走出去’的需求,门槛高,审批手续多,境外投资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应急援助机制设立也存在相对滞后的现象,这都对企业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乔龙德表示。
另一方面,境外投资存在多方风险。既存在部分国家政治格局威胁经济的非经营性风险,又有建设期间的合同协议执行存在的风险、经营过程中税收等商业风险及以各种建设条件风险等。
对此,乔龙德建议有关部门应强化“走出去”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完善非经营型风险国家保障体系和境外投资应急援助机制建设,加大对目前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企业的支持力度。同时,努力健全关于境外投资的政策法规,在信息、技术、金融、保险、税收、外汇的使用以及投资后的监管、跟踪、统计和分析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并针对建材行业民营企业居多的特点,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
本网注明:本网内容旨在传播更多窑炉相关行业资讯,请关注中国窑炉网。转载或分享请务必注明来自“中国窑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