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炼焦行业属于典型的“两高一资”,即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行业。我国是世界上第一大焦炭生产国,但目前受煤资源和钢铁需求的双重制约,市场与环境压力持续增大,经济效益下滑,竞争更为激烈,钢铁的去产业化行动和国家对日益恶化的大气环境的治理要求,这都使许多焦化企业面临生死考验。
产业升级和产能过剩问题是目前焦化行业面临的两大难题,政府也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关停并产,淘汰落后产能,实施行业准入的相关制度,以此加快行业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面对结构调整和治污减霾的双重压力和机遇,许多焦化企业纷纷寻求出路发展循环经济、深化产品加工。
焦炉的衍生产品中,焦炉气甲烷化合成天然气开辟了焦炉气高效利用的新途径,不仅能带动焦化和能源产业的技术进步,还能解决焦炉气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
在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各级政府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采取补助、奖励、贴息等方式,推动企业实施窑炉等热工设备和换热设备等重点用能装备节能改造,推动能量系统优化、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等节能重点工程,增强传统行业的工程技术节能能力,加快节能技术装备的推广应用。
但在面对技术改造时,企业所需耗费的大量资金也面临着诸多尴尬。依据相关的政策,商业银行投向策略包括优先支持类领域、适度支持类领域、审慎介入类领域和压缩退出类领域。而而钢铁、焦化、煤化工等行业已经被明确纳入到压缩退出类领域,各家银行也都要按照压总量、调存量、控新增的总体原则,严格实施压缩退出和淘汰机制,大幅提高新增授信准入要求,实现总量递减。
这样一来,这类行业无论是节能环保还是转型优化项目都会被银行拒之门外,资金压力也随之下移到装备制造等行业,全额融资、垫付等方式又形成新一轮的制造业资金困局。
所以,钢铁、焦化一类高耗能、高排放门槛的企业,除了需要政策支持,更需要良性联动和互动机制的双向推进,对于金融“一刀切”的审慎态度更要杜绝以免制约这些产业的发展。
本网注明:本网内容旨在传播更多窑炉相关行业资讯,欢迎广大媒体进行分享以及转载,但请务必注明来自“中国窑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