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和贸易大国,年化钢材交易量达到7亿吨左右,如果算上中间商之间的倒货交易,更是达到10亿吨以上的规模。然而近几年来,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愈加严重,国内钢企为求生存不断寻求新的出路。
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行业都加入了电商的“开荒队伍”。以陶瓷、钢铁为代表的传统工业也在其中,正不断尝试新方式以求更好地吸收消化电商营销模式。
电子商务作为“搅局”钢铁这个传统行业的新势力,一改传统的销售局限,帮助钢铁企业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加强与上下游产业的衔接和合作,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同时增加销售机会。目前,多数钢企将电商视为“救命稻草”,但在发展中也发现钢铁电商平台也不尽然全是美好。
首先,第三方交易平台普遍没有资源掌控权,这也是第三方交易平台“天生的短板”,因此钢铁电商平台发展至今,绝大多数的资源还是来自于中小型钢厂。与大型钢厂的黏合度低让许多交易平台只能通过一单一议的方式拿到小钢厂的代理权,虽然为小钢厂带来了福音,但从长期来看,这样的现状十分有碍于平台的发展壮大。
其次,电商平台相比实体店而言更需要依靠产品价格优惠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但实际上钢铁电商平台上的销售价格并不一定比现货更低,这让平台运作过程中遇到诸多尴尬。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最近有厂商把货到达码头当日的同类型钢厂产品的市场交易价作为计价基准,钢贸商的拿货价一般根据这一基价下浮200元/吨,但须一次付清货款。钢厂收到这笔货款后,在5个交易日后,再根据同类钢厂产品5天交易的均价结清账款,双方的余款在下一次交易中结清。通常情况下,实际成交价都低于出厂价,中间商的吨钢销售净利润能稳定在40元左右。
另一方面,各网站对自己制定的升贴水标准都融入了不同的理解,这样的定价机制对于小钢厂而言有失公允。在整个钢铁行业都受“落后产能”一次的影响的情况下,通常会把小钢厂的产品与“落后产能”挂钩,在市场流通中表现为相同质量的产品价格不等。从市场公平的角度而言,无论企业自有多少标准,进入市场的产品都应一视同仁,以国标为准。同质应同价这样的说法虽然不完善,但应创造条件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来合理定价。
最后,迄今为止,各个交易平台的融资服务大多徒有虚名,更有甚者在实施所谓金融服务的过程中有悖服务的宗旨,过分依赖所谓的金融服务作为平台盈利的来源。加上平台对IT人才的争夺战中耗费了大量的资金,相比收益而言,实则是大多数平台都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
本网注明:本网内容旨在传播更多窑炉相关行业资讯,欢迎广大媒体进行分享以及转载,但请务必注明来自“中国窑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