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如光,全球华商名人、广东著名商人、印尼嘉丰集团的创始人。15岁时,林如光的父亲就去世了,留下的唯一财产是一张打渔的鱼网。林如光毅然卖掉鱼网,白手起家,勤奋创业,他一手创办的印尼嘉丰集团是世界最大的玻璃器皿制造厂商之一,享誉东南亚。在林如光的锐意经营下,嘉丰发展成为了一间跨国公司,旗下拥有生产企业30多间、员工3万多人,主要产品为玻璃器皿,其它产品包括瓷器、琉璃瓦、建筑用玻璃砖、不锈钢餐具、搪瓷制品等。因而,他被人们称为“世界玻璃大王”。
林如光,祖籍广东汕尾陆丰。他出生在印尼苏门答腊的浮罗甘扒,一个仅3.7平方公里,人口三千多人,无水电供应,医疗设备欠缺,以务农为主的小岛屿。生于那个时代的人,几乎都是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的,林如光尤其如此。15岁那年,他的父亲林启恩就去世了,一夜间,林如光的思想从少年到了成年。父亲林启恩生前经营渔网、渔船租赁及渔网维修的工作,虽终日辛苦卖命,却也没有能力改变家庭情况,因而生活得十分窘迫。林启恩去世后,留给全家的唯一财富就是他生前使用的渔网,而且只有一张渔网。一张渔网,一个陷入崩溃边缘的家庭,一位暗夜忧叹的母亲,这一切,都需要一位15岁的少年来面对。
现实很残酷,但林如光却没有被现实打败,他想要改变,想要过他想过的生活。他把目光放远未来,父亲走后,他想了很多让这个家庭变得更好的办法。三天思考之后,他找到母亲,说出自己的想法,原来他想把渔网卖掉,改做其他的生意,母亲被他的想法吓了一跳,这相当于一个农民要扔掉锄头,抛弃土地。但林如光态度坚决,他不想再做农民了。小小的林如光似乎已经找到为什么父亲如此勤奋他们还要如此贫寒的原因,因此,他想走出一条新路来。他认为,如果还是像父亲那样做,他们就还得过和父亲在世时一样的生活。这不符合他的理想,他想要改变,像那些成功的商界人士学习,做他们做的事情。见他已是胸有成竹,母亲也就没多反对。之后,林如光做了破釜沉舟的事情,卖掉了这张父辈留下来的渔网,做起了小生意。有了一些起色之后,他又从自己所在的小地方前往印尼最大的城市雅加达,并从此开启了林家的印尼新篇章。
现在想来,当初卖掉渔网,无疑是林如光一生中做得最正确的事情。而他之所以做对这件事情的前提,是不拘一格,打破陈规的开拓精神,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求新求变求卓越。后来,渔网也成为林如光的一个标签,成为他在勉励年轻人时最喜欢引用的自我例证,他还特别为其注入新的内涵。“我常用一张渔网的故事来启发现在的年轻人。今非昔比,不能再像以前捕鱼那样,只要随便撒网就能有收获。现在生意竞争激烈,必须求新求变才能有所突破。”林如光说。
刚到雅加达创业初期,印尼局势动乱,当地的有钱人大都选择离开印尼到其他国家发展,但林如光却不畏惧,他认为,这恰恰是自己发展的好时机。随即,他以手头仅有的6万元港币,承接了一家1500平方米的塑料工厂,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拥有一家工厂,也是他进军工业的第一步。拥有工厂之后,林如光前往香港拜一位李姓先生为师,开始学习生产拖鞋制造技术。掌握技术之后,他便从外面进口机器到工厂,然后自己生产。起初,因为资金有限,林如光只能先进口一台机器,可他硬是凭着勤奋刻苦的劲儿,把工厂发展成了印尼第一批本土拖鞋企业。
当时,印尼物资非常缺乏,林如光瞅准时机借势很快就打开了市场,不久便获得了可观的利润。通过这种方式,林如光积累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并迅速做大。印尼人口众多,所以拖鞋市场很大,供不应求,因此把工厂扩大,赚取更大的利益,成了他眼前要做的头等大事。在累积了更多的资金后,林如光开始从事更加多样化的生意,开始涉足起了进出口贸易,从国外进口塑料,玻璃器皿,瓷器及日常用品等。因为进入时机得当,这个生意可谓是顺风顺水,自然又让林如光赚了个盆满钵满。这些之前不曾预料的成绩,极大地鼓舞了林如光对未来的信心。林如光认为,一切只是胆识,运气加上时机巧合所致。他从1966年开始进口玻璃器皿,之后,印尼进口税也由20%逐渐增加到75%,面对越来越高的进口成本,一贯求新求变的林如光又开始琢磨,如果自己在印尼设厂生产,就可省下可观的进口税和运费,顺此思路,林如光萌发了自己设厂生产玻璃器皿的想法,和那些只是想一想的人不同,他想到了,就要去做。他直接找到日本东洋玻璃制造机械公司购买生产设备,但事情并不顺利,东洋公司老板看他年轻,又没有足够的资金,因此拒绝了他。可林如光并不气馁,他锲而不舍,继续努力,他知道做生意不是失败就是成功,但绝不能遇到困难就退缩,他相信自己能够扭转局面,获得胜利。经过多番努力,林如光以他在印尼的信用和胆识,终于说服了东洋公司的老板支持自己的投资计划。得到这个千辛万苦求来的机会,让林如光加倍珍惜,他日夜忙碌,用9个月时间就建成了日产30吨的窑炉设备,并让其投入生产,这个工厂就是今天的嘉丰集团的前身。
在一个企业体系里,建立工厂还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生产初期,因为经验不足,林如光的工厂先是在生产和品质管理上面临重重困难,继而又因为印尼消费者当时对本国产品缺乏信心,导致公司在市场拓展上举步维艰。当时,管理层每天都要开会讨论生产,销售,还要处理客户投诉等诸多问题。半年以来,林如光差不多每天都要检讨和改进,在他的努力下,公司最终克服了种种问题,开始在国内市场取得突破性的成绩。之后,在他与公司同仁的努力下,他们的事业蒸蒸日上,并且快速壮大起来。因为市场的供不应求,在日产30吨的窑炉设备走入产销两旺境地的8个月内,林如光就完成扩建了另一个日产70吨的窑炉设备并投入市场。因为当时林如光的工厂是印尼唯一的玻璃工厂,所以他们的产品还成为了其他商品的促销赠品,进而进一步增加了销售量。
嘉丰集团从创业伊始,就着重于产品的高端品质,一直坚持沿用最先进的制作技术,提升自身和行业的技术水平。有了无与伦比的生产“利器”,企业在经营策略、求变创新方面也着实下了功夫。由于国内石英砂和纯碱资源非常丰富,作为玻璃原料,在发展玻璃制品行业方面具有较大人力成本和原料优势,加上两个开放之后的良好投资环境,林如光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扭转策略,回国投资。不局限于玻璃器皿的成就,90年代起,嘉丰集团转战生产广泛运用于建筑、家居制造、电子产品、汽车等工业领域的钢化玻璃。钢化玻璃是一种预应力玻璃,承载能力高,抗拉强度大。
目前嘉丰集团是印尼惟一拥有强化玻璃的极高品质,也是印尼唯一一家生产供装饰用途的玻璃器皿和钢化玻璃的企业,在竞争力方面遥遥领先。到1976年嘉丰步入了稳定的发展阶段,林如光在短短10年间在印尼其他城市又新建了3个工厂;1983年,林如光更将产品推向国际市场,无论在产品品质,价格和包装都具有竞争力,所以嘉丰的国际道路也相当通畅,全世界很多厂商都希望与嘉丰成为生意伙伴。至今,全球已有168个国家,以KIG为品牌行销嘉丰玻璃器皿。如今,嘉丰集团已是印尼家喻户晓的玻璃器皿王国,同时也是世界最大的玻璃器皿制造厂商之一。但林如光并不满足于只做玻璃器皿王国的“国王”,在嘉丰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他们也把眼光投向未来,期望为侨居地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多年来,本着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理念,嘉丰从玻璃逐渐发展到其他行业,如搪瓷炊具、不锈钢餐具、模具、印花铁罐、包装纸箱、建筑材料、通讯、金融服务以及房地产等等,既壮大了自己的事业,也为印尼人民创造了数万个就业机会,进而带动社会的繁荣。目前,整个嘉丰集团已成为享誉东南亚的特大型企业集团,集团旗下拥有生产企业几十家,员工3万多人。
从15岁卖掉渔网开辟新天地开始,林如光就显示出了他的独具创新,他用自己的一个个商业领域上获得的成就向年轻的经商人士们讲述着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