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故宫金碧辉煌的琉璃瓦格外引人注目,但很多人不知道,这些皇家物品出自海城,那就是黄瓦窑。本月初,辽宁省政府公布的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作为辽宁省现存的唯一一处官窑遗址海城黄瓦窑遗址晋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6日,记者来到海城市文物保管所,探寻黄瓦窑炉背后的故事。在海城市文物保管所工作十多年的许先生告诉记者,黄瓦窑遗址是在2004年揭开神秘面纱的。当时由鞍山市、海城市、岫岩满族自治县文化部门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黄瓦窑的一处遗址进行勘探试挖掘。从这个占地达15.7万平方米面积的遗址中,出土了有价值的文物资料100多件。经专业人员测绘,发现黄瓦窑遗址构造分布严格,遗址内约有120间房屋,找到官窑5个。在附近还有上百个小土窑,一些出土构件上清晰地写有“昭陵角楼”、“永陵”、“福陵”等字样。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清代为宫殿、陵寝烧制建筑构件的琉璃窑全国只有两家,一处是为北京故宫、陵寝烧窑的赵窑;另一处就是黄瓦窑,黄瓦窑在清代琉璃史中的地位可见一斑。2007年9月,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多位专家来鞍,对黄瓦窑遗址重新进行实物考察并确定此遗址为清代官窑,沈阳故宫及昭陵、福陵、永陵初建的琉璃构件均出自黄瓦窑。此项课题还被申报为国家“指南针计划”,并纳入全国“紫禁城系列”研究系统。2007年11月中旬,一场关于海城黄瓦窑为专题的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将就黄瓦窑与清代宫殿之间的联系进行深入探讨。这也是当时,国家文物界关于鞍山文化研讨中最高级别的会议。
文物保管所工作人员说,从遗址调查和出土材料得知,黄瓦窑有琉璃、木炭、铝、锡、铜、颜料、席等七厂。其中琉璃厂为烧造琉璃砖瓦及建筑构件的专业厂,其他六厂为附属厂。六厂分设各处,有近在邻村的,也有远在外县的,烧造琉璃的工业窑炉5座,皆为古代常见的马蹄形窑,高约4米左右,宽为5米,砖筑,比遗址中所见金元时期窑炉要大得多,现地面部分早已拆毁,仅残存窑底。“正是由于黄瓦窑的琉璃瓦工序繁琐,才显得十分珍贵,这也是很多专家研究它的一个原因。”文物保管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被迁于厝石山公园的黄瓦窑琉璃影壁是目前海城能看到的最为珍贵的实物。该琉璃影壁约有2米高,前后两面分别绘有鹿、鹤、麒麟等动物,五颜六色,煞是鲜艳。“经过这么久还不退色,黄瓦窑的工艺多好啊!”
了解黄瓦窑,自然离不开它的经营者侯氏家族。关于侯氏家族,记者翻看了文物保管所的记载,1622年,黄瓦窑创始人侯氏家族制出大批琉璃砖瓦供应盛京城的建设;1625年,黄瓦窑为修建盛京故宫提供大批琉璃砖瓦。1841年,因窑主侯氏烧制琉璃有功,御赐琉璃影壁一座,建在黄瓦窑址东20米。1851年,侯廷弼成为黄瓦窑最后一任窑主。至此,黄瓦窑窑主共十四任,绵延三百年。因生产御用琉璃而兴盛的侯氏家族世受皇封,得恩荫、入科举,子弟相继出仕,文官武将皆有,联姻满清世袭贵族,成为了科甲世家、名门望族。据了解,目前,仍有侯氏的后人在进行着制窑工作。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窑炉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窑炉网所有,任何媒体文章来源于中国窑炉网、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窑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