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来,我国水泥行业积极贯彻执行党中央改革开放决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原国家建材局局长王燕谋表示,中国水泥行业的对外开放已由技术和资本进入的单向驱动转变为技术和资本既进又出的双向驱动,还在生产中实行着资源全球化配置,已形成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取得了历史性巨大进步。
水泥行业的技术引进是从购买外国成套窑炉装备开始的。20世纪70年代末,建材主管部门购买了两套日产4000吨水泥熟料预分解窑新型干法装备,一套用于建设冀东发展集团前身冀东水泥厂,另一套用于建设安徽海螺水泥集团前身宁国水泥厂。这两个厂的建成投产是我国水泥工业在发展新型干法道路上跨出的重要一步,这使新型干法的研究设计、安装施工和生产管理等技术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发挥了引领作用。
另一方面,为加快开发新技术,主管部门利用对外开放有利条件,采取了自主开发与技术引进相结合的办法。发展至今,我国水泥生产技术虽称不上世界第一,但快速的规模扩建的发展模式让水泥产业与钢铁、化工等其他产业一样成了产能第一的传统工业之一。
随着环境保护愈加获得重视,水泥产业也面对着一连串的政策管制,以往的风光早已不再。进入21世纪后,在党中央国务院节能减排号召下和经济利益驱动下,水泥企业纷纷采取低温余热发电措施。为提高余热发电技术水平,海螺集团与日本川崎重工组建合资公司,合作生产余热发电锅炉,在此基础上又合作生产立式辊磨和水泥窑处置城市生活垃圾的各种设备。
海螺的这一创举表明,与国际着名机械装备公司合作,开发和生产技术装备是引进技术的一种重要方式,对加快提高装备质量和开发新的装备是一条捷径。在海螺集团之后,中材国际于2013年与德国Hazemag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开发水泥装备。
在未来,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新技术将给水泥产业带来更多未知的机遇与挑战。唯一可确定的是,水泥行业资本和技术的输出应列入“一带一路”的国家规划,推动水泥工业更加繁荣昌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贡献。
本网注明:本网内容旨在传播更多窑炉相关行业资讯,欢迎广大媒体进行分享以及转载,但请务必注明来自“中国窑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