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海关最新发布的数据统计,今年1至2月,湖南出口陶瓷产品11.1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3.5倍。然而,良好开局的背后,危机也同步显现。长沙海关分析,陶瓷出口取得“开门红”,贸易公司单纯走量的出口模式占比过重,而生产型企业发展缓慢,多家企业甚至出现负增长的情况。
据统计,前两个月,长沙杰多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出口陶瓷2.82亿元,占陶瓷出口总值比重达25.5%;长沙科兆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出口也达1.53亿元。去年10月末,杰多、科兆两家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在长沙注册,随后大量采购江西等省的建筑用陶瓷出口。这使得我省陶瓷出口量在数字上激增,自去年12月以来,陶瓷单月出口额增长均超过了1.9倍。
与此同时,省内生产型企业遭遇瓶颈。据株洲海关介绍,在醴陵市1至2月份发生陶瓷出口业务的56家生产型企业中,有35家出口呈负增长。海关表示,不少中小型生产型企业的“内功”不足,在原料采购、成品加工、成品销售等环节之间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加上人力成本上升。这使得人力密集型的陶瓷产业,生存和发展均受限制,企业经营效益也大大降低。
目前湖南省内的陶瓷产品自主创新的品牌偏少,市场上多半是中低端的“贴牌”产品,即使自主品牌做得好的企业,贴牌比例仍然高达70%。这些企业多数使用的窑炉设备都较为落后,生产方式科技含量低,缺乏核心竞争力,极易受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外部因素影响,进入市场后的利润十分微薄。
创新型人才的匮乏也是限制湖南省陶瓷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去年省内陶瓷出口总额排名第5的泰鑫瓷业有限公司,1400多名员工中只有40名技术研发人员,更多的小微型陶瓷企业甚至没有技术研发人员。缺少人才和科技的支撑,陶瓷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难以提高。
对此,长沙海关综合统计处分析人员认为,应大力推进日用瓷归入文化产品,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新途径。
陶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如果日用瓷归入文化产品,一方面,其退税率将有所提高,增加企业利润;另一方面,文化元素的融入将增加日用瓷产品的附加值,为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新的途径,有利于陶瓷产品进一步打入国际市场,尤其是中高端市场。
本网注明:本网内容旨在传播更多窑炉相关行业资讯,欢迎广大媒体进行分享以及转载,但请务必注明来自“中国窑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