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其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他指出,制造业是我国优势产业。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
在中国,钢铁、水泥及化工等过剩行业每年造成的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问题在今天已经到了难以治理的程度,如何化解产能过剩,让以往的经济支柱再回复往日风光让每一个工业人为之烦恼。
压减过剩产能将面临严峻的就业难题
化解过剩产能并不是简单的“加减乘除”,还需要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以避免出现更多更复杂的问题。
除了工业窑炉的环保高额投入,如何解决基层工作人员的失业问题也成了一大难题。的在河北省2014年召开的工业转型升级会议上,该省提出了化解产能过剩“6643”工程。即:到2017年压减6000万吨钢铁、6100万吨水泥、4000万吨燃煤、3600万吨标准重量箱平板玻璃产能。据测算,全省因压减过剩产能和治理大气污染,将涉及职工106万人。
106万名职工涉及岗位转移,让许多人联想起上世纪90年代国企改革时的情景。但业内人士认为,“两者有很大的区别”。
河北省人社厅就业处处长陈晓坡分析说:上一次的国企改革是在集中区域、集中时间、集中人群中进行的,而此次化解过剩产能是有计划、有步骤、分批次实施的。河北各级政府做了充分准备,坚持“结构调整、职工安置、债务化解”三个方案齐备才能实施,绝不是简单地把职工推向社会。“同时,20多年过去了,人们就业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自主择业、创业意识不断增强。就业市场日趋多元,劳动保障政策更加完善,失业人员的‘托底’工作更加有力。”
据测算,到2017年底,河北在化解过剩产能和大气污染防治过程中,将累计造成2580亿元的资产损失,影响557亿元的税收收入,年需增加社会养老保险支出130亿元。届时,河北全省平均每年因压减过剩产能和治理大气污染,要向社会释放下岗人员25万人左右。再加上每年原有的岗位供求缺口15万个,每年岗位供求缺口达到40万个,就业总量压力进一步加大。
这仅仅是经济层面的直观数据。压减过剩产能和治理大气污染过程中的下岗人员,年龄偏大、就业能力较差的人员占了较大比重,就业结构性矛盾也较突出。
“找、增、创”积极解决就业问题
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将涉及企业职工安置纳入就业工作总体规划,出台了《关于做好产业结构调整涉及企业职工安置分流和再就业的指导意见》,建立各级相关部门协作机制。本着“存在职工安置问题的不拆、退出机制不完善的不拆”原则,事先深入企业做了大量调查摸底工作,有针对性地制定实施方案,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先处置。目前在河北,企业职工安置情况已实现月报制度。
对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认真落实小额担保贷款、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等政策;对吸纳符合条件失业人员就业的企业,落实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和社保补贴等资金补贴政策。开设“绿色窗口”,提供岗位对接、用工推荐、政策咨询、职业指导等服务,搭建供需对接平台,河北做好“找”的文章,帮助失业人员找工作。
同时,河北省实施了“三补一降”援企稳岗政策,帮助企业稳定就业岗位,即:由失业保险金给予符合条件的企业转岗培训补助、岗位补助、社会保险补助,鼓励企业积极安置职工,不裁员或少裁员;对单位缴费基数低于社会平均工资60%的,按实际工资核定单位和个人缴费基数,努力减轻企业负担,政策优惠力度全国领先。2014年,全省共为222户企业发放稳岗补贴7.12亿元,惠及职工19.41万人。
“下一步,我们将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化解过剩产能、转变发展方式的总体部署,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涉及企业职工安置和再就业工作,争取让结构调整涉及的106万名人员就业问题都能得到妥善解决。”河北省人社厅厅长张义珍说。
本网注明:本网内容旨在传播更多窑炉相关行业资讯,欢迎广大媒体进行分享以及转载,但请务必注明来自“中国窑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