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我国钢铁业持续承压运行,企业之间走势出现明显分化,一批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提质增效力度加大。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钢材综合价格指数从去年底的83.09点跌至今年6月末的66.69点,持续突破有指数记录以来的低点,高达19.7%的降幅也超过了去年全年16.2%的降幅。与此同时,粗钢产量、消费量双双下降。
由于面临需求下降和供应过剩矛盾交织的严峻局面,钢铁业运行难度加大。今年1至5月份,中钢协会员钢铁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3万亿元,同比下降16.9%;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为5.28亿元,而主营业务亏损164.81亿元,增亏103.61亿元。
种种困难致使当前钢铁企业的经营状况出现明显分化:东部沿海、沿江企业的效益要好于内陆及西部地区的企业,在当前进口铁矿石价格处于低位的情况下,东部沿海沿江的企业优势更加明显。与此同时,钢企之间效益分化加剧,一部分企业面对困难局面仍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也有一部分企业资金短缺、经营出现严重困难,少数企业生存难以为继,面临出局的危险。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效益越好的企业提质增效力度越大,效益越差的企业提质增效力度越小。仅炼钢生铁制造成本一项,企业间的差距每吨就高达500元至900元;效益好的企业吨钢盈利超过200元,效益差的企业吨钢亏损超过1000元;在劳动生产率方面,部分企业年人均产钢量在1000吨左右,年人均钢材销售收入高达三四百万元,而有些企业年人均产钢量不足200吨,年人均钢材销售收入只有四五十万元。
一批企业转变思路、苦练内功、创新突围,形成了值得全行业学习的好做法、好经验。比如,有的钢企品牌及质量优势明显,单品售价可以高于其他企业2000多元;有的钢企经过长期的改革创新、转型发展,取得较好效益;有的钢企持续降本增效,取得了全生产要素效益最大化。
当前钢铁业正处在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一方面,要持续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在稳定行业基本面的同时,抓住企业分化的契机促优化,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实现优胜劣汰、推进兼并重组。政府方面也需有所为有所不为,切实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快升级,实现创新驱动。要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努力形成若干具有一流产品、一流技术、一流环境和一流管理的世界一流企业,千方百计拓展市场空间,提高发展的质量与效益,实现由大到强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