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据本报走访产区的记者发回的信息,福建某知名陶企的清远基地因经营困难,已3个月没发工资,窑炉大部分外租给了其他陶瓷企业,只留一条窑炉垂死挣扎。从本报记者走访几大产区了解到的情况来看,陶瓷企业工厂的状况比业界从销售层面剖析的“严峻”还要严峻。据了解,有的产区几乎呈现“集体单线”运营状况,很多面积广阔、生产规模庞大的陶瓷企业只保留着一两条产线运营,其中不乏一线陶企的生产基地,而这种状况的背后,这些企业规划中或在建的展厅陷入两难境地,除正常运营压力,早期启动的“扩张”项目所产生的巨大压力也令这些“单线运营”的陶企难以为继。
“我们顶多熬过这几个月,如果明年行业形势还未改观的话,我们撑不下去了。”这并非一两家陶企老板的“窘状”之言。事实上,“环评”、“改线”、“整顿”、“转型升级”这些听起来安全的词汇遮掩了许多陶瓷企业倒闭的事实。在陶瓷行业生产技术系统人员“流传”出的一些“拖欠好几个月工资”的企业名单让人惊呼,不乏一些体量庞大,给外界以“安全系数高”印象的知名陶企、一线品牌。陶瓷企业供应商的证实,应正了坊间的这些“传言”的真实性。
近日,记者为了解这些坊间传言的可信度,走访了多家瓷砖上游供应商企业。记者一走进西樵某色釉料公司老总办公室后,恰逢其办公室几个上游供应企业老板的“茶局”。他们正分析、辩论着全国产区中,哪几个产区形势更危险,哪些陶瓷企业难以为继即将倒下,哪些陶瓷企业运作良性。“以前,作为釉料公司,跟陶瓷企业打交道除了要有硬的技术,更需要公关能力,现在这种供应关系开慢慢变了,不像以前我们求着陶瓷企业做,现在很多陶瓷企业找上门来,我们不一定敢做,如果评估失误,我们承担的是几百上千万的债务压力。”该釉料公司老板告诉笔者,有些单,不能做,尤其省外产区陶瓷企业的单,更不敢接,因为以前竞相争取的“金主”,极有可能成为拖垮供应商的定时炸弹。“有些破产的陶瓷企业老板,他们并非没钱,但破产撇下供应商和工人不管,似乎成为行业惯性。”谈到破产倒闭维权欠薪等行业“新常态”,该供应商来了个直截了当。“我们每天坐在一起,都是在分析,在打电话,在讨论行业形势和企业的具体形势,不然,走错一步就完了”该供应商无不忧虑。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窑炉网”的网页作品,如文字、图片、视频以及其他延伸内容,版权均属中国窑炉网所有,欢迎其他媒体转载借用,但必须注明出处为“中国窑炉网”。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窑炉网”的网页作品,如文字、图片、视频以及其他延伸内容,版权均属中国窑炉网所有,欢迎其他媒体转载借用,但必须注明出处为“中国窑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