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中心
行情大厅
资讯
技术
服务
7*24小时服务热线0713-8115616在线客服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资讯 » 市场分析正文

节能环保行业将迎来更大发展空间

发布日期:2016-04-14    浏览次数:172

    节能服务产业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产生的世界性能源危机,能源价格暴涨,降低日益增长的用户能源费用为节能服务行业提供了商机。起初节能服务公司收入来源为提供工程设计、改造、施工服务收取的费用,随着市场需求和政策的不断发展变化,能源托管和合同能源管理(EMC)等基于市场运作的新模式成为行业主要模式,新模式大大降低了用能单位节能改造的资金和技术风险,充分调动用能单位节能改造的积极性。节能服务公司的业务领域涵盖建筑、工业、交通三大领域。

    目前,美国是节能服务产业最发达的国家,美国的节能服务主要业务领域为公共建筑,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都支持节能服务行业的发展,制定了有关建筑节能的标准和法规,并带头与节能服务企业开展全方位合作,推进大型建筑物的节能技术改造,并为企业提供经济扶持政策,鼓励各界向节能服务提供信息贷款和风险投资,利用基金等各种资金向节能服务企业提供债权投资或股权投资。2011年以前美国的节能服务产业规模以稳定的速度持续增长,目前已经开始衰退。发达国家国内节能市场需求已逐渐趋于饱和,世界节能市场的开拓重心正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尤其中国、印度、泰国等亚洲新兴市场潜力巨大。

    我国的节能服务行业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末,近年来我国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产生了能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恶化等问题,节能服务产业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的组成部分,产业雏形已初步形成。我国已在工业、建筑及运输这三个领域进行了节能规划,建筑节能是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中的重点工程之一。目前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十三五”规划尚未发布。在节能减排的约束下,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新建建筑绿色建筑的推广,将带动建筑节能市场的快速成长。目前,国内节能服务行业处于成长期。

    一、行业市场规模

    (一)行业整体市场规模

    1、国际市场规模

    国际能源署发布的《2013世界能源展望报告》数据显示,2012年全球单位GDP能耗降低了1.5%,而2000-2010年间的平均值为0.4%。国际能源署预计,2010-2020年,全球节能投资达1.999万亿美元,2020-2030节能投资将达5.586万亿美元,投资规模成倍增长。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新政策情境”预测,各国政府正在讨论的能效政策得到执行后,到2035年将比“当前政策情境”节约9.1亿吨油当量,略多于欧盟当前的半数能耗。

    2、国内市场规模

    数据显示,我国节能服务产业产值从2004年的33.6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2155.6亿元,复合增速58.78%,2014年中国节能服务产业总产值从2013年的2155.62亿元增长到2650.37亿元,增幅为22.95%。预计2015年年末节能服务产业产值将达3000亿元以上,未来两年仍能保持30%以上的自然增长率。

    合同能源管理总投资额从2004年的11.0亿元增长到2013年742.3亿元,复合增速59.71%,2014年合同能源管理投资从2013年的742.32亿元增长到958.76亿元,增幅为29.16%。

    (二)建筑节能服务市场规模

    前瞻产业研究院《2016-2021年中国建筑节能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03-2011年,我国建筑节能服务产业产值从5.58亿元提高到441.96亿元,期间的复合增长率达到72.72%,2014年建筑节能服务行业产值789.5亿元。建筑节能合同能源投资额度从2.01亿元提高到38.01亿元,对应的复合增长率约为44.41%。2012年建筑节能产业产值达到 552.2亿元;建筑节能合同能源投资额达到68.88亿元,同比增长81%左右,建筑节能、工业节能和交通节能三大领域的市场份额分别为33.4%、 63.1%、3.5%。

    2013年1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住房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明确提出积极推动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开展大型公共建筑和公共机构办公建筑空调、采暖、通风、照明、热水等用能系统的节能改造,提高用能效率和管理水平;鼓励采取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进行改造,对项目按节能量予以奖励;推进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城市示范,继续推行“节约型高等学校”建设。“十二五”期间完成公共建筑改造6000万平方米,公共机构办公建筑改造 6000万平方米。

    “十三五”规划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任务,资源节约将是核心发力点之一,目前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十三五”规划尚未发布。在节能减排的约束下,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新建建筑绿色建筑的推广,将带动建筑节能市场的快速成长。预计2020年国内建筑节能服务市场规模将达2300亿元。

    二、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行业基础薄弱

    节能服务业在我国属于新兴行业,行业基础薄弱。目前行业内节能服务公司规模普遍偏小,行业存在一定程度的市场竞争无序、规范性差、监管力度有待加强等问题。行业区域性经营的特征较为明显,整个行业的市场份额非常分散,行业集中度较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行业标准尚不完善

    截至2013年12月,我国节能服务行业现行有效的各类标准共计206项,其中国家标准163项,行业标准11项,地方标准32项,已初步具备了建立节能服务行业标准体系的基础,涵盖了节能基础规范、节能评估、能源计量、合同能源管理等节能服务行业的技术标准。但节能服务行业标准不仅数量少,分布不均衡, 而且覆盖面不够,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间相互不统一,有关节能减排的检测评价方法也不统一,影响了行业的发展,也制约了我国节能服务企业参与国际竞争。

    (三)行业融资能力不足

    节能服务业企业需具备相应的资金实力和融资能力,特别是EMC模式下实施的节能项目需进行大量初始投资。目前行业内公司多采用自筹资金,但融资渠道较为狭窄、方式单一化,尽管政府和金融机构都在积极寻求解决办法,也针对节能服务业推出了一些新的贷款产品,但鉴于中小企业资信等级较低,又较难提供抵押资产等情形,普遍面临融资压力。融资渠道有限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节能服务行业业务的快速发展。

    三、行业利好因素

    (一)国际节能减排的压力驱动

    我国是一个能源短缺国,与此同时又存在能源利用率低的矛盾。据统计,我国总的能源利用率约为30%,这仅相当于发达国家50年代的水平。2009年起,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耗国和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并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正呈逐步上升趋势。2009年的《哥本哈根协议》就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减缓行动作出了安排,中国承诺2020年相对2005年单位GDP二氧化碳减排45%(碳强度),2014年11月中美发布《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就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达成一致意见。明确到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2015年12月巴黎气候大会达成新协议,包括我国在内的近200个缔约方承诺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全球碳中和。国际社会对节能减排的压力明确转变为国内节能减排的动力。

    (二)国家政策高度支持

    节能环保行业位于国家七大新兴战略产业之首,随着《“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等政策的陆续推出,行业发展迅速。现已公布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方针”,目前国家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尚未发布,但战略导向已基本明确,主要集中在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清洁能源、能源体制改革上。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有利于节能服务行业的发展。

    (三)行业市场空间广阔

    《“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提出了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积极推进资源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调整进出口税收政策,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产品出口,并且实施差别电价政策,对能源消耗超过国家和地区规定的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的企业和产品实施惩罚性电价。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供应不能完全满足经济发展需求的瓶颈日益凸显,我国要在能源每年增长率仅为3%-5%的条件下满足国民经济持续每年增长7%左右的增长,能源需求日益增加、国家对行节能服务行业发展的推行,企业对节能服务的需求将不断增加,节能服务行业市场空间广阔。

    目前,我国建筑能耗的总量逐年上升,已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10%,上升到27.45%,逐渐接近三成。而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建筑能耗一般占全国总能耗的 33%左右。国家建设部科技司研究表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我国建筑耗能比例最终还将上升至35%左右。受国家节能降耗产业政策的推动,以及用能单位自身降低生产成本的需求,建筑节能服务行业市场空间广阔。

    (四)节能意识提高

    “十三五”规划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十大目标任务,国家对环保治理、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等领域高度重视。2014年,在我国高耗能行业低迷、能源价格持续下降等不利因素影响,中国节能服务产业仍保持稳步增长,成为用市场机制推动全国节能减排的重要力量。随着国家对节能环保行业的大力宣传及大力支持, 我国民众及企业的节能意识大大提高,给相关领域的节能服务企业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本网注明:了解更多窑炉相关行业资讯与信息,请关注中国窑炉网。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行业推广

网站首页 | 诚聘英才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黄冈窑炉工业协会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广告报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鄂B2-20120042 | 鄂ICP备12000774号-4
传真:0713-8115617-8188 | QQ群:91422912 窑炉及相关行业群| 客服邮箱:Chinakiln@126.com
主办单位:黄冈市窑炉工业协会 | 网站运营:窑炉工业协会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鄂公网安备 421102020000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