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发霉是玻璃行业的行业性难题,每年的春夏季,由于高温高湿的天气特征,导致玻璃的发霉进入高峰期,因此,如何做好玻璃的防霉工作已经成为许多玻璃企业的首要任务。
玻璃发霉的原因: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玻璃,多以石英砂(SiO2)、纯碱(Na2CO3)、石灰石(CaCO3)、长石为主要原料制成,其中SiO2(含量72%左右)、Na2O(含量15%左右)和CaO(含量9%左右),所以称为钠钙玻璃,由于其成本低廉而得到广泛应用。
据研究,钠钙玻璃在退火过程中,碱离子会向玻璃表面移动,使得在玻璃表面上容易进行离子交换;比如说表面上的玻璃态的Sio2可以被水解。
因此,当钠钙玻璃存放潮湿环境中时,水或潮气会从吸附在玻璃表面,渐渐地向玻璃内扩散,当表面层中的可溶性硅酸钠(Na2SiO3)被水解后,再接触到由水(H2O)与二氧化碳(CO2)形成的碳酸(H2CO3),就会产生酸性比碳酸还弱的原硅酸(H4SiO4),如果饱和的原硅酸(H4SiO4)溶液长期放置,就会有无定形的二氧化硅(SiO2)沉淀,色状为乳白色,以胶态粒子、沉淀物或凝胶出现。
玻璃发霉一般分五个阶段:
1. 最初,水或潮气吸附在玻璃表面。
2.随后,水或潮气向玻璃内扩散。
3.表面层中的可溶性硅酸盐被水解和破坏。首先是硅酸钠和硅酸钾等被水解和破坏。形成的苛性钠(NaOH)并分离出SiO2。
4.分离出来的SiO2生成硅氧凝胶,在玻璃表面形成保护性薄膜,它阻止了进一步的侵蚀作用。
5.水解形成的苛性钠,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作用生成碳酸钠,聚集在玻璃表面,构成表面膜中的可溶性盐。由于它的强吸湿性,吸收水分而潮解,最后形成碱液小滴。当周围的温度、湿度改变时,这些小滴的浓度也随之变化。如果浓缩的碱液小滴和玻璃长期接触时,凝胶状硅氧薄膜可在其中部分地被溶解,而使玻璃表面发生严重的局部侵蚀,形成斑点。这是钠离子从玻璃本体中迁移出去,与空气反应生成的白色富碱离子群。扫描电镜可观察到白色粒子群。
玻璃发霉的现象:
1、白雾、白点:因存放时间、空气湿度或玻璃质量问题而在玻璃表面出现的最轻微的发霉情况。
2、彩虹:当白雾、白点出现久了没有及时处理,会形成彩虹,这时的发霉情况还只是停留在玻璃表面上,没有腐蚀进玻璃里。
3、硫变:玻璃发霉的外观特征和轻微发霉一样,但玻璃表面的碱性发霉成分已经腐蚀到玻璃里面,属于严重发霉。
4、纸印:和硫变一样,发霉在玻璃外部和内部,属严重发霉。
发霉的识别和检查方法:
目测外观形貌法是最简洁可行的方法。既在集中的强光下,将试样放置在反射光和透射光中观察玻璃表面有无斑点和雾状物。这些斑点和雾状物用布或水擦不掉。出现上述现象的玻璃,表示试样已经发霉。如果在集中的强光下,肉眼观察到少数斑点和薄雾状物属轻微发霉。如果在集中的强光下,肉眼观察到很多斑点和轻雾状物属中等发霉。如果在没有集中的光束照射下,肉眼观察到一些斑点和雾状物属严重发霉。
本文来自中国窑炉网(http://www.chinakiln.net),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中国窑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