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矿集团一位高层昨日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煤制油或于“十二五”期间重新成为该企业发展重心,并将在2020年前扩建至1000万吨/年。但该高层坦言,煤制油的“回归”将使集团面临资金及环境的内外压力。
回归重心
据介绍,兖矿集团早在1998年就进入煤制油领域,无论从研发还是投资方面看,煤制油都是集团的发展重心。2004年,兖矿集团通过自主研发的专利技术,具备了开展百万吨级煤间接液化工业化示范研究的技术条件。2008年,该集团的榆林1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制油工业示范项目通过国家发改委的审核评估。
然而,由于各地项目争相上马,导致煤制油严重过热。2006年,发改委连发两道禁令——“不批准年产规模在300万吨以下的煤制油项目”以及“在国家煤炭液化发展规划编制完成前,暂停煤炭液化项目核准”。
2008年9月4日,发改委再次发布《关于加强煤制油项目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指出煤制油项目投资风险大,除神华集团部分项目外,一律停止实施其他煤制油项目。由此导致榆林项目的审批被一再搁置。
直到近期石化及煤化工“十二五”规划相继编制完成,兖矿集团100万吨煤制油示范项目才又作为试点开始前期建设,并由此重新回归集团发展重心。
上述高层告诉本报,按计划,兖矿集团将在2020年前将煤制油项目逐步扩建至1000万吨/年,并配套建设1200MW燃气发电,实现煤气化(16.04,0.00,0.00%)多联产系统的工业化示范园区建设目标。
资金及环境重压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煤炭经济研究中心教授邢雷告诉本报,从纯粹经济角度看,煤制油的产业前景的确看好。
目前煤制油领域的前四家企业均已具备相当产能规模。其中神华集团与兖矿集团均已具备320万吨/年的产能,伊泰集团具备10多万吨/年的产能,潞安集团也已具备20多万吨/年的产能。
一位接近兖矿集团的人士告诉本报,兖矿煤制油每吨成本大体与50美元/桶原油进口价相当,一般油价在40美元以上,项目就具可行性。而按照当前布伦特原油100美元/桶以上的价格计算,目前煤制油的利润接近100%。这也成为了各地对上马煤制油趋之若鹜的内在动力。
由于国家在石化产业“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综合考虑煤炭、水资源、生态环境、地区经济发展及区域二氧化碳和污染物减排等情况,“十二五”期间煤化工政策依然收紧,并严格控制项目审批。
邢雷告诉本报,煤制油不但投资额巨大,还有极高的环境成本。这些都是在该行业雄心勃勃的兖矿集团无法忽视的。按照目前的煤制油工艺,需耗用4.2吨煤及近10吨水才能生产1吨煤制油,而每生产1吨油的成本高达1亿元左右,由此将为开发企业带来不小压力。
上述兖矿集团高层也坦言,集团在煤制油项目上的总投入将超过1000亿元,因此集团在2012年将面临资金保障压力。同时,集团此前1000万吨煤制油项目的报批也仍无音信。
邢雷指出,由于政策层面对煤制油产业化迟迟未能开闸,因此为行业发展增加了更多不确定性。“根据《煤化工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年煤制油规划年产1000万吨;神华、兖矿和伊泰等几家如何分配,将决定未来该领域的企业座次,”他最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