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角下弯缺陷,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传动走砖是主要原因,而且主要发生在内宽2.5m以上的窑炉,窑炉入口进3块或4块600×600(mm)的产品。因为坯体自身重量和辊棒钢性原因,靠窑墙的两块砖经过一段距离的辊棒运输后呈内八字型状态。砖坯在这样的运行状态下容易产生角下弯缺陷,为解决此种运行状态,从而达到减少角下弯缺陷,笔者发现许多厂家解决角下弯的方法多种多样,但主要还是从改善传动方面着手,具体有以下几种。
1、在窑炉进窑机上进行进砖机挡板的改进,设计时每片砖有独立可调的挡板,可以单独调节每片砖的走势,在调试过程中,根据产品出窑后角下弯缺陷的特征进行调整挡板。一般在进窑前靠窑墙的两片砖挡成外八字状态进窑,目的是确保砖坯在进入烧成带前是平行辊棒运行。这是生产技术人员根据实际经验多次尝试总结的一种处理方法,在国内厂家普遍使用,在解决角下弯问题比较有效。在没有使用可调性挡板前,砖坯进入烧成区前是呈内八字形运行状态,这已经是一种规律,很难改变。技术人员另辟蹊径在砖坯入窑前做文章,打破常规进砖方式,改用内八字进砖方式以保证砖坯在烧成带有最佳的运行状态。
2、在烧成带前段,大概900℃的区域,放置几根特制辊棒。特制辊棒的制法如下,在辊棒的某些位置,用高温胶泥加厚1-2mm,组成一个环状。环状宽度约5cm,具体制作位置,可根据砖坯运行轨迹确定。这样,在进入烧成带前的内八字形砖,经过此几根特制辊棒后,砖坯成平行辊棒运行。但此方法很难把握,很少有厂家使用。
3、订制特殊辊棒(锥形棒),中间大两头小,如准60mm的辊棒两端尺寸准60 mm,中间尺寸准62mm,在烧成带前段,大概900℃的区域以前放置30-80根此类辊棒,具体数量根据实际走砖情况增减,放置方法可以采用每隔两根正常辊棒放置一根锥形棒,也可以每隔5根正确辊棒连续放置5根锥形棒。以保证砖坯在进入烧成区前平行辊棒运行为准。此方法在国内外的窑炉都已采用,特别是在3m内宽的宽体窑上运用普遍,国内外辊棒厂家都有生产此类锥形棒辊棒。笔者曾经在某厂家窑炉上做过如下实验:该窑内宽2.5m,棒距75mm,辊棒是准60mm,平行进2块800×800(mm)的砖,在900℃烧成区前段安装了20根锥形棒(辊棒两端尺寸准60mm,中间尺寸准62mm,国内知名品牌),每隔5根正常辊棒放5根锥形棒。
在国外的一些厂家,通常还会采用以下方法减少角下弯缺陷,从急冷带前半区开始,使用SiC辊棒,以解决急冷辊棒变形问题,从而减少角下弯,而SiC辊棒目前只有意大利某知名品牌生产比较成熟,但最大尺寸只有?准60mm辊棒。
产生角下弯缺陷原因相当复杂,除了以上几中措施,我们还可以从调节温度曲线和调急冷风,在进行辅助调节烧成带后段升高辊上温度5-10℃,并对等降低辊下温度。
另一方面,在能够确保窑炉断面温差在5℃范围内,尽量少用辐射型烧嘴,以减少局部热冲击产生角下弯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