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4-01-14 浏览次数:124
近几年窑炉钢铁行业产能严重过剩,钢材价格易跌难涨。但是在1995年以前,国内钢铁资源总体供不应求,钢材市场可以说是卖方市场。1990年国内每月粗钢产量仅有500万吨左右,不及当前产量的十分之一,加之市场信息不对称,拿到现货就能获得相当稳定的利润。当时的钢材贸易商如果与钢厂关系良好就会轻松获利。
然而“和谐”局面却在2008年被打破。当年国内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拉动了钢材需求,钢铁行业的利润、效益扶摇直上,涌现出大量小钢厂和小钢贸商。随着新产能不断上马,钢材产量快速增长。2010年—2011年间,国内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开始加剧,行业利润被挤压。钢厂为了保证自己的利润,钢厂开始压缩钢贸商的利润空间。
据钢网了解到,钢贸商与钢厂通常按年度签订协议,钢贸商在支付一定保证金后,每月有固定的拿货量,钢厂每月按钢贸商指定的地点发货,价格按月初的估值,月底还会综合该品种的价格走势再定一个结算价。钢贸商完全没有话语权,月初就要把全款付给钢厂,然后求着钢厂赶快发货。钢厂会在月底告诉钢贸商下月预估的单价和约定的发货量,不过在实际发货过程中,钢厂会拖延发货时间,实际发货量比计划量只少不多,月底的结算价也是钢厂决定的。
不仅如此,钢厂还常常对代理商有苛刻的霸王条款。钢贸商每年要在钢厂放几千万元的保证金,每个月要完成规定的销售量,如果完不成就要交罚款,甚至还会被取消代理资格。遇到钢材涨价的时候,钢厂往往捂盘惜售,但当钢价下跌时,钢厂就会大量向钢贸商抛售。
对钢贸商来说,以往最重要的就是要跟钢厂搞好公关,拿到钢厂的代理权。即便钢厂有着隐性的‘盘剥’,但贸易商还是要欣然接受。你可以选择不干代理,但是想干这行的还有很多,行业生存法则就是钢厂“吃肉”香,贸易商“喝汤”。
钢厂的这种变化是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始于2011年的钢贸商信贷危机,2013年蔓延至钢厂。一方面,钢厂人力、管理成本迅速增加,生产技术和设备需不断改良,资金链越来越紧;另一方面,国家出台了淘汰落后产能的计划,钢铁行业属于重点控制对象,银行收紧了对钢厂的贷款。与此同时,由于贸易商大面积亏损,减少了订单量,钢厂普遍面临销售不畅的局面。钢厂感受到了危机,为了留住大客户的预付款,只得选择让利。
钢网分析师认为,要想实现双赢,钢厂和钢贸商需要各自做出相应的努力。对钢厂来说,调价、出货、订单价格均应以市场行情为基准,不可盲目放量或惜售;对钢贸商而言,接盘、销售、定价需以自身能力为准,不可盲目接盘或限量。只要做到这两点,即使市场成交低迷,双方也能有效控制价格和销售成本。
网站首页 | 诚聘英才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黄冈窑炉工业协会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广告报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鄂B2-20120042 | 鄂ICP备12000774号-4
传真:0713-8115617-8188 | QQ群:91422912 | 客服邮箱:Chinakiln@126.com
主办单位:黄冈市窑炉工业协会 | 网站运营:窑炉工业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