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钢铁行业进入严冬季节,别说是尚未坐上头把交椅的民营企业,就是国家的长子企业,也都被冻僵了全身。武钢被逼无奈,还改行养猪呢。 作为一家典型的家族企业,海鑫钢铁的危局,其实并不是民营经济传统命题的写照,而是中国经济发展弈局中全局与局面、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复杂纠结的关系所造成的羁绊和跌摔。
钢铁产业是一个国家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基础。作为一项实体经济,大型钢厂在任何地方都曾经是骄傲和底气的象征。虽然现在对环境保护和绿色经济的追求,使这个乍看有点儿傻大粗黑的产业变得黯淡、寂寥,但如同人们对“土气”的厌弃并不能使人类脱离脚下的土地一样,钢铁产业仍然是维系产值、就业、税收的重要保障,还不能任其生死。
国家当然不会坐视不管。地方政府更是不惜老本为这些企业打气输血。属于国企的大型钢铁企业,自然是皇恩浩荡、恩宠有加,政府勒令商业银行大量贷款不说,甚至还动用财政资金为企业填补亏损。属于国有资本的母公司,比如鞍钢、重钢等,为了保着股市名头,竟然与下属上市公司做亏本生意,或者以明显的溢价买进其破铜烂铁、或者以贱价将优质资产近乎馈赠。
政府将全体纳税人的血汗钱暗中补贴国企,偏疼偏爱的做法引发了其他“庶子”的不公之怨。人有我无,自然不公。其实,以笔者看来,国税转为国资,只有亏盈与否的利弊之别,并无公平与否的情理之辩,不公的不是人有你无,而是处于竞争关系的双方失去一个共同的起跑线。
那为什么还要说海鑫钢铁的危局,无关民营经济的传统命题?这是因为,换个地方,海鑫也许算不上老几,但在山西闻喜,海鑫绝对是顶梁柱,如同宝钢之于上海、鞍钢之于辽宁。海鑫钢铁对于山西当地政府、尤其是县以下的各级政府,如同不生不育夫妇的养子,一样亲。别看不是国有企业,但由于是当地的大型企业,解决了当地大量就业、承担了当地主要财政收入,因此在当地政府眼里,跟亲儿子没什么区别。别的地方的输血打气,在这里也一样。想当年海鑫老帅李海仓遇难之后,当地官方给予的哀荣,那关系岂是一般?
于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就出现了。李海仓遇难后,子承父业的李兆会,对先父的毕生心血凝聚的钢铁家业,并不感兴趣,而是对资本运营情有独钟,资金全部投资金钱游戏,对钢铁家业据说不管不问。这个时候,最着急的,反倒是当地政府。李兆会本来想卖掉钢铁厂,但与买家首钢、太钢谈判时,坚决反对的反倒是县政府。现在海鑫出事了,外界关联人跑去探听,但碰了一鼻子灰,闻喜官方一概保密,替企业罩着兜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