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我国国内钢材市场仍然呈现“动荡不安”的局势。自2010年开始,
钢铁行业便深受产能过剩的重压在盈亏线上挣扎,众多钢铁企业不得不选择拓展钢铁以外的业务,来填补亏损的窟窿,特别是以宝钢股份、武钢股份、沙钢股份为代表的国内大型钢铁企业为主。
上市钢企除了热衷于经营物流和运输等产业,金融服务和房地产领域也是它们的多元化尝试的重要方面。华菱集团下属财务公司于2006年最早成立,目前已经开展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房地产业务的出现相对更早,南钢下属的南京三金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于1998年就注册成立,至今已成功开发过多个项目。
业内人士分析称,钢企早期资金充沛,利用地方优势投资房地产是非常普遍的做法。近十年兴起的金融服务业务看似与钢企主业关联不大,实则具有保障公司资金链安全、支持集团其他投资、帮助企业构建未来发展金融平台的作用。
虽然
建材行业低迷,宝钢仍然得以稳固其一哥的地位,其中多有借力“多元化协同发展”战略的功劳。信息显示,宝钢所有的上海钢铁交易中心这一电商平台,去年全年交易量达200余万吨,注册客户2.6万家;此外上海海银行业动产质押信息平台也已有14家银行完成注册、并正式对接50多家认证仓库;宝信软件更是在资本市场市值超100%增长。
从三大钢铁央企宝钢、武钢、鞍钢近两年的发展路径来看,“做大做强主业”已经经历并将在未来一段时间持续遭遇行业瓶颈,转投非钢产业是被动选择,也是拉动企业整体效益的契机。国资委的“严控”精神对整个资本主义市场的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多有裨益,但对于个别公司,尤其是深处寒冬的钢企来说,剥离非钢产业就预示着难以“自救”。
对于亏损严重、濒临ST或退市的企业来说,与其放长线培养可以支持收益的其他产业,不如暂时放弃部分低端业务,用资产换业绩,解决眼前问题,先翻身再谈长远发展。此举在钢铁行业并不新鲜,华菱钢铁和山东钢铁也曾通过出售资产成功实现扭转颓势、改善业绩、稳定股价的迫切需求。
非钢资产作为“缓兵之计”,既可以在企业势头稳定时期发挥盈利点的作用,又能在大行业业绩下滑的走势之下帮助企业及时应对,作为救命稻草,发挥剩余价值,避免严重危机。但专家分析指出,从长远发展角度看,出售资产一举,企业仍需慎重考虑。
凡注明来源为“
中国窑炉网”的网页作品,如文字、图片、视频以及其他延伸内容,版权均属中国窑炉网所有,欢迎其他媒体转载借用,但必须注明出处为“中国窑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