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欲静而风不止,
钢铁业的贷款逾期危机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进而平息。据不完全统计,上海浦东新区法院去年全年受理钢贸类贷款纠纷2500件,而今年一季度就达到了1051件,纠纷主体也不再限于上市银行,许多小银行也卷入其中。
被钢贸业借贷危机殃及的不仅仅是商业银行,今年以来上市公司新日恒力连续发布公告,称该公司实际控制人肖家守持有的上市公司全部股权先后遭遇法院查封、冻结、轮候冻结。那么,
钢贸行业的担保链究竟是如何铸就的呢?
由于钢贸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产业,而小型钢贸企业都是家族式管理,财务报表不规范,很难直接从银行获得融资,因此过去贷款的难度一直较高。
为解决小型钢贸企业融资难问题,商业银行推出了联保互保的融资模式,到2009年这一融资模式达到顶峰,其后问题渐渐开始显现。
当时在银行看来,这种联保互保的创新业务模式打破了过去“抵押物崇拜”的静态产品设计理念,但现在看来,没有抵押的小微贷款确实还需要更高难度的风险控制设计。在遇到经济下行风险时,无论是产业链金融、联保互保还是商圈金融,失去了抵押物的支撑,都可能在联保的规则下面临发生多米诺骨牌式坍塌的风险,银行必须在风控下做更充分的准备。
某上市银行有关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现在仍有很多行业的小微企业贷款类似上海钢贸一样采用联保制,一旦该行业景气度快速下滑,银行的资产损失将是难以挽回的。
即使是部分有抵押物的贷款,由于银行监督的缺失,暴露出来的风险也不小。“反复质押是钢贸行业的主要风险之一”,一位曾从事钢铁业分析工作的有关人士对记者表示,如果钢贸企业在多家银行抵押,该企业将获得更多的信贷额度,这样就会出现抵押品的真空状态。一旦企业资金链出现问题,银行信贷风险同样存在。
据悉,在实际操作中,很多银行都没有委托第三方监管公司对抵押物进行时点监管,顶多就抽查一下,钢贸商就想办法应付一下。此前曾有媒体报道称,钢材的重复质押总额最高时超过社会库存近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