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我国乃至全球的钢铁市场都进入了增长低潮期,产能严重过剩、供求矛盾突出,钢价不断回落,利润不断下滑乃至亏损,整个钢铁行业跌入了谷底。
钢铁产业夕阳化言论日益增多,大量企业主动或者被迫逃离。其实则不然,其后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调整而已。中国乃至全球都进入了经济增长的低迷期,我们将之称为“新经济周期的底部阶段”;在这个阶段,与经济走势息息相关的钢铁产业必然受到最为明显影响;因此,经济增长方式、增长格局在改变,相应的钢铁等产业也就被动的被拉入这场混战改变之中,不变则死;勇变、善变者将必然获得新的发展。钢铁产业之变,在于三个方面:
一是上游生产结构的升级调整。我国的钢铁产业产能过剩十分的严重,中钢协最新的数据表明,截止到2014年上半年,我国全年粗钢产能超过11.4亿吨,早已超过全球总产能的半数;其中严重过剩产能为普通螺纹钢等低端建筑钢材产能。因此首变就落于此,中央正在通过提高环保门槛、直接淘汰落后产能、产能减量置换等一系列手段推动钢铁生产结构的调整升级;与此同时,通过推进市场化进程,逼迫钢铁产能结构向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端产能演化,但这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至少要有5到10年的过渡,也因此,我们的钢铁产业阵痛期也不会太短,整个行业都需要准备好。
二是钢铁流通市场之变。简单的层级配送、赚取差价的经营模式早已悄然发生改变;近几年来,产能严重过剩带来的产量过剩,市场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导致钢价始终在总体上处于下跌通道,以螺纹钢为例,从价格最高时的超过5000元,下降至最低的当前3100元,降幅超过2000元/吨,最主要的就是因供求过剩导致的恶性价格竞争的结果;在这一轮看似市场化的竞争中,大量的钢贸流通企业破产倒闭或者携款退出,整个钢铁流通市场在短短的3年时间内,从业企业下降接近1/2的比例,残酷的淘汰可想而知。还继续得以生存的,他们就是率先抓住了市场之变的核心;改变传统单一的赚差价模式,通过围绕产业链多元化经营、创新增值服务提供,学会了根据终端的需求来升级经营模式,深度挖掘终端需求,搭上钢铁电子商务等新的经营模式等,钢铁流通市场,不再是简单的材料传递者,已经开始向着服务创造者、需求收集加工、重构产业链新关系的一线探索者,这是求变得生存的必然;对于当前市场留存下来的--活着就是希望等劫后余生的想法,笔者认为是极不妥的,眼下能活下来的,只能说才刚刚经过初步的海选赛,未来还有更加残酷的淘汰赛在等着,不变,唯死而已。
三是终端环境之变。作为钢铁等生产资料的最终使用者,房地产、汽车等钢铁下游产业需求环境明显变化。一样的是“4万亿”粗放刺激的受害者,这些产业也存在者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我国的经济转型升级,首先受到考验的便是这些实体经济,同样也在残酷的竞争当中不断的优化升级。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户消费的等级也在不断的提升,消费者早已不在满意简单的“满足”式需求,正在快速的向着“享受”式需求转变,环保理念、节能理念的深入人心,更加的加重了消费群体对于“绿色”消费的信任。因此,不管是房地产也好、汽车家电也罢,一切的消费品,在强大的竞争性市场中,唯有满足消费喜好,方能赢得市场,因此他们对于钢铁等原料的要求也在发生大的变化。与此同时,终端市场的竞争环境之变也日益明显,钢铁市场早已进入竞争性市场,从卖方市场转移到买方市场后,消费选择变多,对比性消费增强,在经过初期的恶性价格战之后,最终会过渡到产品体验战之上,这是发展的必然,钢厂也好、钢贸商也罢,必须主动进入这个“角斗场”,并且能够通过不断创新的产品、服务去吸引观众,构建市场份额。两个层次的市场需求倒逼,为整个钢铁产业链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最为核心的原始动力。